“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以及整数乘、除法运算,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关系,初步理解
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2、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了解一
个数的倍数、因数的基本特征。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提高数学思考能力;体会数学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初步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找全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12张同样大的小正方形纸片、每人练习纸一张。
五、教学过程:
(一)、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1、 操作感知。
(1)(屏幕出示12个同样大小正方形)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出示要求:摆好后观察: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然后在作业纸上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
(2)学生操作
交流:要求学生用一个乘法算式来表达拼法,(板书乘法算式)其他同学根据算式说出该同学的拼法。同时屏幕图示反馈拼法。
(3)小结: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我们还得出三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
2、介绍概念。
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与乘法算式有关,根据“4×3=12”,可知从左往右“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还可以知道从右往左看“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
3、经验迁移:让学生根据其余两个乘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研究“6×2=12”时,着重合起来说;
研究“12×1=12”时,小结12这个数本身即是12的因数,又是12的倍数。
4、补充说明: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5、完善认识:(1)根据以下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依次出现:3×12=36 36÷4=9
辨析“12是因数,你认为正确吗?”
小结:因数和倍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二) 、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依次出示:
探究问题:找出36的所有因数。
探究建议:
(1) 刚才我们已经会用乘法或除法算式来找谁是谁的因数。
师:我们可以怎样来找36的因数?
交流后学生明确:
① 只要想哪两个数的乘积是36。[板书:( )×( )=36]
② 只要把36除以一个数,看有没有余数。 [板书:36÷( )=( )]
(2) 想一想,怎么找才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一个不少。
(3) 可以独立探索,也可以同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2、 学生自主探究,找36的因数,并完成探究作业纸。
(如右图)教师巡视指导,有选择地选取几份作业。
3、全班交流。
(1)明确最好应“有序、成对”地找36的因数。
(2)了解怎样“有序、成对”地找出36的所有因数。
(3)规范写法。
4、小结方法。(屏幕演示)
交流后让学生明确找36所有因数的一般方法:
(1) 可以用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来找。
(2) 能够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全36的所有因数的关键,你认为主要是什么?
5、练习“试一试”。
找出15和16的所有因数。(自主练习——集体交流)
6、总结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交流、补充后板书特征。
(三) 、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自主尝试。(屏幕出示问题:3的倍数有哪些?)
师:先想一想,怎样的数是3的倍数?然后把你找到的3的倍数写在作业纸上。
2、反馈交流。
(1)交流找法,明确方法。
用自然数1、2、3等等依次和3相乘,所得的积就是3的倍数。
(2)体验无限。如有写省略号的比较不同之处,探讨为什么要加省略号。如无则用提问方式引导:3的倍数能写完吗?写不完可以怎样表示?
(3)小结方法。(屏幕演示)
找3的倍数时,用自然数1、2、3等等依次和3相乘,所得的积就是3的倍数,中间用逗号隔开。一般只要从小到大写出4、5个3的倍数,再在后面加上省略号(示范)。
(4)修改作业
3、练习“试一试”。
分别写出2和5的倍数。(自主练习——集体交流)
4、总结一个数倍数的特征。
刚才我们分别找出了3、2、5的倍数,就以这三个数为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思考:
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有什么特点?有最大的倍数吗?为什么?
(交流后板书特征。)
我们从最小、最大、个数这三方面找出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四)、梳理总结
可以根据什么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是什么?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有什么特征?
(五)、巩固练习。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4×5=20,4和5是因数,20是倍数。 ( )
(2)1没有因数。 ( )
(3)40以内7的倍数有:7,14,21,28,35。 ( )
(4)一个数的因数都比它的倍数小。 ( )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反馈
通过交流,梳理、补缺本节课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