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启思维 追根溯源悟本质——顾志能《年月日的秘密》听课感悟
在观摩顾志能老师《年月日的秘密》公开课后,我深刻感受到"生问课堂"的独特魅力。这节课以"问题驱动"为核心,巧妙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知识规律,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范式。
一、问题链激活认知,构建知识生长点
顾老师以"已知经验唤醒"开启课堂:"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通过分享"一年有365天或366天""闰年能被4整除"等碎片化知识,初步构建起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并未急于纠正或补充,而是将学生的表述转化为探究问题:"为什么一年会有两种天数?""闰年和平年如何区分?"这种"以生问促师导"的设计,将教材知识点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源。
在探究大月小月规律时,顾老师并未直接呈现年历表,而是创设"老师的生日在某个月的最后一天"这一悬念,引导学生通过逆向推理发现31天月份的特征。当学生提出"如何快速记忆大小月"时,教师并未提供现成口诀,而是鼓励他们用拳头记忆法、歌诀法等个性化方式建构认知模型,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动态生成促思维,突破知识重难点
面对"平闰年判断"这一难点,顾老师通过"年份卡片分类"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当学生发现"2000年是闰年但不能被4整除"时,教师并未直接讲解整百年份的判断规则,而是提供1900年、2000年等特殊年份,组织小组辩论:"为什么有的整百年是闰年,有的不是?"这种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最终在动态生成中自主归纳出"四闰百不闰,四百又闰"的规律。
在巩固环节,顾老师创设"超市购物"情境,要求学生根据商品保质期(年、月、日)和生产日期计算有效期限。这种跨学科的问题解决,不仅强化了知识应用,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当学生出现"2024年2月有28天"的错误时,教师并未直接纠错,而是引导他们回顾闰年判断规则,通过自主验证修正认知偏差。
三、结构化梳理体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整节课以"时间单位体系"为主线,构建起"时分秒-年月日"的完整知识网络。在对比不同时间单位的进率时,顾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时分秒是60进制,年月日是不规则进制,这种差异源于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总结。"这种"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知识背后的逻辑。
在课尾总结环节,教师并未简单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三个一"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梳理:"一个最有趣的发现""一个最想解决的问题""一个最想分享的收获"。这种开放式总结,既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认知,又为后续学习埋下思维伏笔。
四、教学启示与反思
顾志能老师的课堂实践为概念教学提供了三点重要启示:
1. 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将"教教材"转化为"用教材教"
2. 思维可见:通过问题链、操作活动、辩论等方式,使抽象概念具象化
3. 文化浸润:挖掘知识背后的数学史与现实意义,提升学习价值感
反观日常教学,我们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维的培养。顾老师的课例提醒我们,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思维生长的沃土。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究、反思中实现认知跃迁。正如顾老师在《爱上数学教学》中所言:"当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时,数学便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思维体操。"这种教学理念,正是我们课堂改革最应坚守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