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探本质 思维进阶促发展
——黄爱华《加减运算的一致性》听课感悟
在观摩黄爱华老师《加减运算的一致性》公开课后,我深刻体会到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的深度变革。这堂课以"计数单位"为核心纽带,巧妙打通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壁垒,在思维碰撞中引领学生触摸数学本质,为运算教学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范式。
一、问题链驱动,唤醒认知本原
黄老师以"生活中的高与数学中的高是否相同"这一开放性问题切入,将数学概念与现实经验建立关联。通过"为什么三角形叫三角形而四边形不叫四边体""数学中的比与生活中的比有何不同"等问题链,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严谨性。这种"大问题教学法"激活了学生的元认知,使他们在辨析中自然触及运算一致性的核心——计数单位的累加与递减。
在探究"123+45"的算理时,黄老师摒弃了传统竖式计算的机械训练,而是让学生用计数单位拆分重组:"1个百+6个十+8个一"。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数位概念,更将整数运算还原为计数单位的操作,为后续小数、分数运算埋下思维伏笔。当学生遇到"25.8+0.9"的困惑时,教师并未直接教授小数点对齐的规则,而是引导其回顾整数运算经验,自主发现"相同数位对齐"的本质是保证计数单位的统一。
二、数形结合,构建思维可视化桥梁
在分数加减法环节,黄老师巧妙运用几何直观突破难点。面对"1/2+1/3"的异分母运算,他先让学生用圆形纸片涂色表示分数,再通过动态演示通分过程:将两个圆分别等分为2份和3份,再统一成6份进行合并。这一操作使抽象的分数单位具象化,学生直观理解了"通分即统一计数单位"的本质。当有学生提出"能否将分数转化为小数计算"时,黄老师并未否定,而是通过实例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有限小数与分数单位的内在联系,深化对运算一致性的理解。
在"三角形的高"教学中,黄老师借助几何画板动态展示高的生成过程,将"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这一抽象定义转化为可操作的视觉形象。学生通过观察高的位置变化对面积的影响,不仅掌握了高的画法,更在动态关联中感悟到数学概念的多维性,这种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结构化梳理,促进认知迁移
整堂课以"计数单位"为主线,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整数、小数、分数运算的对比中,黄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整数的数位对齐、小数的小数点对齐、分数的通分,本质上都是为了保证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减。这种"求同存异"的梳理方式,帮助学生突破了知识点的割裂状态,形成整体性认知。
在巩固环节,黄老师设计了"超市购物"情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三种数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需要将商品价格(小数)、折扣比例(分数)与数量(整数)进行运算组合,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运算一致性的应用价值。这种跨数系的问题解决,不仅强化了知识迁移能力,更培养了数学建模意识。
四、教学启示与反思
黄爱华老师的课堂实践为运算教学提供了三点重要启示:
1. 追本溯源:以计数单位为核心重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的深层关联
2. 思维可见:通过操作、画图、动态演示等方式,使抽象的算理具象化
3. 情境浸润: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工具价值
反观日常教学,我们往往过于注重算法的熟练掌握,而忽视了算理的深度理解。黄老师的课例提醒我们,运算教学不应止步于"怎样算",更要追问"为什么这样算"。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运算的本质,才能实现从机械计算到灵活运用的质变。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尝试借鉴"问题链驱动+结构化梳理"的模式,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发现知识的内在逻辑,让数学思维在深度探究中自然生长。正如黄老师所说:"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像数学家一样思考。"这种思维的培养,正是我们课堂教学最应坚守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