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吴文娟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吴文娟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樊云璐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思思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锦婷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彬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淼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颖

    环科园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孙芸

    荆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田梦婷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琳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谢燕华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潇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认识厘米》

作者:孙芸  日期: 2025-03-26  点击: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度,由于学生所使用的测量单位不同,量得的数就不同,从而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指导学生认识米尺,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数学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初步掌握用米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在“想想做做”中,除了继续学习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外,还练习估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用指长、掌宽等自己身上的“尺”进一步建立1厘米或几厘米长度的表象。

设计理念:

认识厘米、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是本单元在教学认识线段后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课的学习又与下一课认识米密切相关。首先让学生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引起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介绍尺,指出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并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测量方法和技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初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5厘米长的铅笔刀,8厘米多、9厘米少的纸、小图钉、棉线等实物、米尺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新课之前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

2、学生测量。(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

3、汇报测量结果。

4、讨论:

1)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

2)如果你们都用同一支铅笔来量,结果会怎样?(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5、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评: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并充分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的结果却各不相同?使学生感悟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 新授

1、猜一猜

师:(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那1厘米有多长呢?

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2、认识米尺。

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认识米尺后就知道了。”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

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我们再一起看大屏幕上的尺子。 (课件出示)

师介绍“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

然后提问:“你们的尺子上有几种刻度线?”“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

“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教师指出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这也是起点。

[评:设疑激趣,激发学生主动观察尺子,不仅为下面认识厘米与用厘米量作了伏笔,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从变化多样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提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契机,便于学生进入积极探索新知的状态,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3、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从12的长度也是1厘米,谁来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归纳出: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

师:那你知道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吗?

5厘米呢?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到了1厘米,请小朋友用大拇指和食指在尺上笔划一下。

②比一比

A、教师拿出一颗图钉,也让学生拿出一颗,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师 :“请学生拿一个图钉,与1厘米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B、让学生在尺子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③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④请小朋友在自己的身上找找看,看看哪些东西和1厘米差不多长,看哪个小朋友找到的多。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做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形成1厘米长度的表象。]

4、用厘米量。

(1)估量纸条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蓝色的铅笔刀,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厘米?(不能用尺子,可以用其它的方法。)

(“刚才你们量过自己的食指大约有1厘米宽,现在估计一下你们拿出铅笔刀是几个食指宽,也就是有几厘米长。”)

(2)用尺量。

师:“你们估计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尺量一量,那么怎样用米尺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A、先让学生自己去量。

师: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我是这样量的,先用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一端,再看纸条的另一端对着5,所以这张纸条长5厘米

师:和这位同学测量的一样的请举手,有不一样的吗?好你再来说说好吗?(生重复)

大屏幕显示测量方法。(出示课件)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尺的0刻度对准铅笔刀的左端,再看铅笔刀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铅笔刀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把铅笔刀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

B、判断:(出示:光盘)

师:有三只动物也量了,你认为他们量的对吗?为什么?

(突出对准0刻度,且要放平)

C、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3)、量纸条(大约多少厘米。)(先估一估)

(准备:一张8厘米多一些,一张8厘米少一些的纸条)

让学生量看谁量得又准又快。

学生汇报。

生:“我量的是8厘米多一些,我量的是8厘米少一些。)

师:“向这样8厘米多一点点,8厘米少一点点,我们就说大约8厘米。”

4)、独立量一量

A、量一量

  作业本的短边长(    )厘米.

② 作业本的长边长(    )厘米。(尺子不够长怎么办?学生反馈)

 量手掌宽。

教师领着学生量。让学生伸出左手,五指并拢,手心向上,把尺放在手掌最宽处,尺的0刻度对准手掌的左边,看右边对着刻度几,手掌宽就是几厘米。然后把各人量的结果填在书上的横线上。

B、实践活动。

1)找一找,你身上的尺子在哪里?

启发:一手掌长、一手掌宽、一拃等等

手掌宽____厘米 1拃(zhǎ)长____厘米

(一拃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因为每个同学手掌宽度和一拃长度不尽相同,只取整厘米即可。)

2)用你身上的尺子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评:教师让学生测量手掌的宽度和手指的长度,并记住它,不仅加深了对长度的认识,而且指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大有益处。]

三、画一画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量物体的长度,想请你们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谁来说说怎么画?

学生画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四、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了用尺子去量物体的长度。)

请同学们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想一想用米尺量物体的长短时,要把物体的左端对准尺的哪里?怎么知道物体的长度呢?”

五、课后练习

1 放学后在家里找几样比较短的物体量一量,并记录下来。

2 量一量学具中较短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分析、反思,体会到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势,并且能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

1、丰富的表象,体验之源。

 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厘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学中,我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厘米表象,深刻理解了直尺上的1厘米就是1大格,2厘米就是2大格……为后面自主探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2、广阔的空间,体验之流。

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红纸条的长度,留足充分操作、自由展示和智慧碰撞的时空,师生、生生互动之中,学生自己找到了测量结果8厘米少一些的错误缘由,建构出正确的测量方法只要把纸条的一端对准直尺上的一个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数中间有几大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感悟别人的测量方法,反思自己的测量方法与别人测量方法的不同,对多种测量方法有了初步的优劣之分。

3、充分的实践,体验之魂。

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的做数学中产生,方法的选择也让学生在做数学中领悟。在出现多样化的解决问题方法后,引导学生进行了第二次体验,学生有了从刻度0”开始测量就可以直接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的结论,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检验自己的结论,再次深入体验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越性,对从其它刻度开始测量方法有一种笨拙之感。学生在多种方法的比较中,建构出一般的合理的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学会了数学地思考,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并学会了如何根据直尺的特点选择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我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丰富学生的厘米表象;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己实践;多样化的测量方法在学生的体验之中得以优化,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科学的、合理的测量的方法在学生的体验之中不知不觉地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