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观看了徐斌老师的《认识乘法》一课,徐老师高超的细节处理艺术,令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效的课堂教学,绝不仅仅在于整体的教学设计是否巧妙合理,更在于每一个模块的具体实施,乃至每个细节的调控是否得当。
课始,老师提出问题: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100张电脑桌上有多少台电脑呢?用加法算式怎么算?学生开始列加法算式:2+2+2+2+2+2+2+……一会儿,有几位学生感悟到了什么,停了下来,开始窃窃私语,但还有好多同学在执著地加着,老师并不急着引入正题,而是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终于都停下来了,纷纷高举着小手,有的嘴里还不停嚷嚷着什么 ,老师这才不慌不忙地问:“怎么啦?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们说发现100个2相加太麻烦了!算式写也写不完!有没有简单一点的办法呢?老师顺水推舟,自然而然地引入乘法的教学。徐老师如此教学,每个学生对通常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体验的深刻性可谓入木三分。徐老师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给予全体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充分体验,在深刻体验的基础上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等待是一种信任,相信学生人人会有发现,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应该让学生人人都有发展。
拍手游戏,在《认识乘法》的巩固环节中几乎每个老师都会用,但用的效果不尽相同。徐老师对拍手游戏的指导,看似寻常,细细品味就发现则用心良苦。“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徐老师对拍手戏的指导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榜样。他没有事无巨细地将拍手时的注意点一说了事,也没有盲目地放任学生不假思索地胡乱地拍拍。而是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说拍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当学生已经注意到了每次拍的次数应该相同时,徐老师及时地给予表扬肯定,然后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以合作者的身份提示学生所没有想到的“每次的中间要停一下”,“要和老师的不一样”。这样的指导看似不经意,却十分有实效,避免了时间和教学效果上无谓的浪费。我们在教学中要找到放手与引导的平衡点,应该放手的时候要大胆放手,应该引导的时候也要及时地引导。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己探索、讨论,不仅是没必要的也是不现实的,适当的引导,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思路等方面会给学生更多、更好的引领,为学生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听徐老师的课,你会觉得别有滋味。这其中最大的奥秘,便在于其高无超的细节处理艺术。听徐老师的课,令我们感悟:教学,不仅仅要关注粗线条的整体设计,更要关注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细节。正是这一个个看着不起眼的细节,体现着教者先进的教学理念,更体现着教者深厚的教学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