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8页的例1和 “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分类整理的过程,学会把各部分数据按类汇总的方法,能进行数据的简单分析,从整理、汇总的数据中发现反映的简单事实或一般情况。
2、 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了解统计的一般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进一步体会分类思想,感受分类标准不同,可以得到分类的不同结果,初步体会随机思想,感受调查不同对象得到的数据可能不一样。
3、 使学生主动参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汇总活动,培养主动思考、相互合作的习惯和品质;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据,用调查、统计的方法可以获得相应的数据,体会统计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数据的汇总与分析。
[教学难点]产生数据汇总的需要,理解数据汇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
小朋友都知道自己的生日在哪个月份吗,如果想知道咱们班同学的生日各在哪个月份,要怎样做呢?对于全班同学的生日有没有什么需要研究的呢?我们来看一个关于生日的实际问题。
二、 数据整理、汇总
1、 数据收集、整理
(1)明确问题
出示例1,看看提出的什么问题。
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呢?说说你的想法。(板书:小组收集数据 分类整理数据)
(2)调查、收集数据
引导:大家想到,可以在小组里调查,把每个小朋友的生日记录下来,再按月份分类整理,然后和别的小组交流数据。那就请大家拿出生日调查表,在小组里调查,记录并整理数据。
出示要求:
1、 每人说出生日在哪个月份,小组同学画“正”字记录,并互相检查。
2、 把你整理的结果填在课本第96页的表格里。
3、 在小组里说说你们小组同学生日分布的情况。
交流:你们小组同学生日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哪个月份出生的最多,哪个月份出生的最少?
想一想:每个小组得到的结果一定完全相同吗?为什么不一定会完全相同?
说明:调查和按月份整理出生月份的数据,可以了解小组里同学生日分布的月份,看出自己小组哪个裕丰出生的最多,哪个月份出生的最少。但因为每个小组的同学不一样,出生月份就不一定会完全相同,也就是调查的对象不同,得到的结果就可能不同。
2、 分类汇总、分析
(1) 认识数据汇总。
怎样解决前面提出的全班同学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和最少的问题呢?想想办法,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说明:像这样把各个小组每个月份的人数相加,能得到全班每个月份出生人数的总数,叫作数据汇总。按月份分别汇总人数,就是分类汇总。这样就能观察,比较全班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得出上面的答案。(板书:分类汇总数据 比较每月人数)
(2)数据汇总,比较
教师呈现各小组的汇总表,请学生把全班汇总的结果填写在书上第97页的表格里,并比较这些数,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交流指出:根据提出的问题,我们调查收集数据,在小组里进行整理,然后汇总每个小组的数据,再比较汇总的数据,发现了全班同学中哪个月份出生的最多,哪个月份出生的最少,解决了开始提出的关于生日的问题,得到了问题的结果。这就是今天学习的数据的分类整理与汇总。(板书:得到问题的结果)
追问:汇总全班同学出生月份的结果,和你们小组的情况相同吗?哪些小组相同?哪些小组不同?
说明:调查、统计的对象不同,得出的结果可能不一样。
(3)按季度分类整理
请你把按月份分类整理的数据,按季度分类汇总在下面的一个表格里,看看我们班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
学生整理,汇总,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按季度分类汇总的?按季度分类汇总后你知道了什么?
按月份分类汇总得到的数据和按季度分类汇总得到的有什么不同?
(4)引申思考
如果要在全校同学中了解出生月份这个问题的结果,又该怎样做?
全校汇总得到的结果会和我们班的情况一定相同吗?
三、 反思、交流体会
1、 回顾过程
2、 交流收获
四、 练习巩固、内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小组活动,汇总数据,填写在书上表格里。
比较:分别观察、比较你们小组每个表格里的数据,有什么发现?你能想到什么?
说明:许多小组的两个表格里,各个数字朝上的次数比较接近,或者大部分的数据差不多;单数和双数朝上的次数也比较接近,次数也差不多。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在每个小组里调查、记录各类艺术特长的数据,并分类整理、填写在小组数据整理表里。
从表里知道了什么?能说说数据整理、汇总的作用吗?
全课总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