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赖皮,老师耍赖……!”啊,我们四(8)班教室怎么这么热闹啊!男生女生争得不可开交,还把矛头指向了我!原来,我刚才的一个实验才是最大的导火线。我的实验是这么做的:同样从一个装满饮料的冷水壶里倒饮料,给男生做实验的时候女生先闭上眼睛,老师选用小杯子,能倒满5小杯;给女生做实验的时候男生闭上眼睛,老师选用大杯子,能倒满4大杯。实验结束,让学生说说哪个容量比较大。男生说男生的容器容量比较大,因为有5杯;女生说老师偏心,只有4杯。正当学生争论得不可开交时,已有聪明的学生想到了是老师从中做了手脚,于是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当我同时拿出一大一小二只杯子时,下面“哦”的一片有利地证明了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于是,学生都迫切地感觉到统一容量单位的必要性,“升”的概念引入得水到渠成。
《行知教育论著百篇》中提到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道理用手一指,点石成金,一位徒弟在旁呆着,道人说:“你把金子搬去可以致富。”徒弟摇摇头,道人问他为何不要金子,徒弟说:“我看中你那个指头。”陶行知先生说:“世上有多少被金子迷惑而忘了点金的指头。文化钥匙虽可分班度人,但要在开锁上指点。若当作死书呆读,上起锈来,又失掉了钥匙的效用了。”以前就听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作用,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有生命力的学习。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不再要求老师们的“满堂灌”去“填鸭”我们的学生,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思考的本领,发现问题的眼睛。要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本领,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不敢说我们这些做小学教师的功劳有多大,但想想,我们培养着一群群像白纸般单纯的孩子。作为他们启蒙阶段的引导者,便觉得责任重于泰山。在课堂上,我努力从孩子们现有的知识出发,贴合他们的年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我更是想了无数的办法,创设了无数的情境。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功,我把期待的眼神投向每一个孩子。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也尽力学以致用,于是才由于了上一段的课堂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