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 94~95页“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 1~6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意义,掌握相应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常用体积单位及其进率。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能应用表面积和体积计算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整理与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归纳整理和观察、比较、判断、分析等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一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特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谈话课题
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上一节复习课,一起梳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和体积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梳理知识
1.个人整理作业展示
师:课前已经请同学们将这两大块内容进行了梳理,大家用各种形式整理了相关知识,老师从中选择了几位同学的作业,一起来看一下。(屏幕出示学生整理知识图)(这是 同学用文字形式梳理的,这位 同学用表格进行整理,而这位 同学用的是网络图)
师:由于时间有限不能一一展示,大家觉得这几位同学整理的怎么样?
师:确实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就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意义、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进行梳理。(贴板书:表面积 体积(容积)
2、表面积梳理
问:接下来我们就选择 同学整理的表面积知识看一下他这几块内容有没有全部梳理到位?
再问: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呢?
明确: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是它的表面积。
师:由此可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就是指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总和。
我们也学了圆锥,(贴直观图)它的曲面沿直线展开是一个?(扇形)所以圆锥的表面积我们暂时不研究。
再问:那这几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分别怎样计算呢?继续看 同学整理的。
(如果长方体有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那么它的表面积还可以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怎么推导的?还可以得到什么图形?如果不沿高剪开这时侧面展开是一个?)
沟通联系:这三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我们是在不同的阶段学习的,那现在放在一起再深入思考一下: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计算有什么联系呢?(课件出示)
(是所有面的面积之和;都可以像圆柱这样用侧面积+两个底面积;侧面积都可以用底面周长×高来计算。)
小结:同学们很会思考!借助电脑再来看一下。这样三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都可以用侧面积+两个底面积,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高。(板书:S=S
+2S
)
3、体积容积梳理
过渡:刚刚我们已经把表面积的相关知识梳理完了,那现在再回到这位同学的作业纸,看看他有关体积容积的知识梳理完整了吗?体积容积的意义有没有?(屏幕出现体积容积的概念)
问:同一个物体,容积比体积要?为什么?有的时候厚度忽略不计。
师:接下来再看体积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有没有梳理完整?谁来评价一下?(给足时间看)
那谁来把这几个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说一下?
问:这几个体积公式分别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可以借助 同学梳理的,也可以自己回忆,同桌交流一下。
问:长方体是我们研究的第一个立体图形,它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大家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老师再带着同学们直观地回忆一下。
又问:正方体的体积又是怎么推导的?
(长方体: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长方体,小正方体的个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体积,每行个数相当于长,行数相当于宽,层数等于高,因为小正方体的体积=每行个数×行数×层数,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特殊在哪里?)利用关系直接得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圆柱: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回顾了这四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推导过程,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都用到了什么策略?(板书:转化)怎么转化的?是啊!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进行研究,这是我们数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立体图形的体积研究是这样,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也是如此。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
师:由此可见:不管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知识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问:那这四个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还有什么联系吗?(底面积×高)
师: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样,两个底面互相平行,上下粗细一样的形体也叫直柱体,这三个直柱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圆锥是一个锥体,不是直柱体,
问:计算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或容积时常用的计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这位同学有没有梳理完整。(课件出示)
问:1立方米有多大呢?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
三、 巩固应用
过渡:同学们,通过这样一梳理,我们对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更清晰了。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刚刚的梳理对自己的初稿进行再加工。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1. “练习与实践”第 1、2 题。
第1题:注意需要填入的是什么单位,计量液体的容积一般用升或毫升作单位,如果是游泳池、蓄水池等大型的容器,容积单位用立方米。
第2题说一下单位换算的方法及注意点。
2. 表格题口头列式。
说明: 正确运用公式解答
3. “练习与实践”第 7题。
出示题中的油桶、水桶和通风管这三个实物图。提问:如果要计算制作这几个圆柱形物体至少需要多少铁皮?(作业纸直接列式)
全班反馈:为什么这么解答?你是怎么想的?
问:刚才这三题都是求需要多少铁皮?也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问题相同,有什么是不同的呢?那你觉得解答这类实际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求几个面、怎么求?单位等等)
生活中有还有哪些物体在计算表面积时只要算其中几个面的面积?刚刚 同学梳理的知识里也有这块内容,一起看一下:特别细心!
4、师:继续研究与水桶有关的实际问题。(屏幕单独出现水桶)再出现题目
题目:如果将这只水桶装满水,每升水重1千克,这只水桶可以装水多少千克?(学生作业纸完成)
全班反馈: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的解答?在这里×1能省略吗?为什么?
师:水的重量跟水桶的(容积)有关,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计算完全相同,但是同一个物体,它的体积要比容积?(大)为什么?很多情况下厚度忽略不计。
比较:刚才我们又研究了与水桶有关的两个实际问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看清问题问的是什么?×1)
5、继续研究这桶水。
出示题目:(1)、如果把这只水桶装满水,倒入与它高度相同的圆锥容器中,这个圆锥的底面积是( )平方厘米。
(2)如果把这只水桶装满水,倒入与它底面大小相同的圆锥容器中,这个圆锥的高是( )厘米。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
全班反馈并交流。
师:这一组题目探讨了圆柱和圆锥体积相同,高或者底面积相同时另一个量的关系。我们班的 同学整理的非常好,一起来看一下。
6、过渡:一只小小的水桶可以衍生出那么多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可见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啊!我们应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现实生活。
四、全课总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今天的整理,对立体图形的知识是不是更清晰了?所以经常反思所学的知识,站在更高处来认识它们,你就能更好地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学习是这样,其他各科学习也是如此。
老师还留了一道题目想考考大家:
师:我们在研究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是将一个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得出的。如果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20厘米,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呢?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再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