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作者:孙芸 日期:
2023-04-17 点击:
次
【教学内容】 课本第34页的例4、5及相应的“试一试”,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六第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含义。
【教学资源】 长方形纸、水彩笔
【设计意图】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育人目标。那如何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渗透五育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值得思考、探讨并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前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
出现教材中的图形,指出涂色部分是整张纸的 。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涂色部分的几分之几?
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 )的( )是( ),( )的( )是( ) 。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可以怎样列式? 求的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书P34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
(1)让学生说说( )×( ) 和( )×( )分别表示 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 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
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再画斜线表示的和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充分体现了这一课程的道德功能,教师应该更加善于挖掘课本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五育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此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培养。
三、练习 1、完成P34的试一试。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算。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2、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同学们,下面这几道题你会计算吗?
出示: ( )×3= 4×( ) =
请同学们先完成P35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
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3、练习完成P35的练一练。
独立完成,第2小题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四、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学生读题后先在图中表示出来,再列式计算。
交流:你是怎样在图中表示的?说说你的想法。
指出:计算的强震果和图上表示的相同,说明在计算分数乘分数时,要把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2、做练习六的第3题。
提问:这两道题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改正后集体交流。
追问:在计算分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
3、做练习六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提问:比较每组的两道题,想一想,分数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指出:分数和整数相乘时,整数要和分母约分;分数和分数相乘时,分子、分母要分别相乘;同分母分数相加时,只要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设计意图】充分借助“你知道吗”一栏目的拓展内容,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阅读栏目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文化,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文化的奥秘,拓宽数学知识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探究的精神。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