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师:这是从网上下载的一张图片,你们觉得这张照片看得清楚吗?
看不清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王晓光也在电脑上将这幅照片放大了,仔细观察,照片是怎样变化的?
生:图1变扁了,图2变长了,图3形状没变
师:与原图相比,这三幅图都比原图要大。不过这三幅图中,只有一幅图符合数学意义的放大,你认为是哪一幅呢?说说你的理由。
(二)探究新知
师:这些都是通过我们观察得到的结论,数学,就要用“数”来说话,通过观察数据,你发现放大前后,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师:出示:放大后长方形每条边的长都是原来长方形的2倍,原来长方形每条边的长都是放大后的二分之一,这是我们学过的倍数关系的表达,能用“比”来表达吗?
出示:放大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原来长方形与放大后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1:2
师:当放大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存在这样的关系时,我们就可以简洁地说:把原来的照片按( ):( )的比放大。
师:大家认为可以怎样填写呢,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2,或2:1,1指什么?2指什么?
师:大家各有各的说法,我们需要进行统一。数学上我们一般把原图作为标准,通常放在比的后项。也就是把原来的照片按2:1的比放大。
这里的2:1表示什么呢?
把原来的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应该怎样理解呢?
2:1是放大,那1:2是?
如果将原来照片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缩小后长、宽各是几厘米?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从这些比当中,怎么一眼看出这个比是表示图形放大还是缩小呢?
比的前项比后项大,表示把图形放大了;比的前项比后项小,表示把图形缩小了。
小结:比值大于1,表示把图形放大了;比值小于1,表示把图形缩小了。
比值等于1呢?
例2:认识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后,下面我们来画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学生尝试画图)
活动 A:尝试画图。
(1)先按 3∶1 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思考:放大后的长方形长是( )格,宽是( )格。
(2)再按 1∶2 的比画出原来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思考:缩小后的长方形长是( )格,宽是( )格。
(3)观察三个长方形,你有什么发现? 在小组里交流。
图形在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改变的是图形的大小,不变的是图形的形状,图形放大或缩小前后的对应边的比都是相同的。
(三)变式拓展
师(出示下图):这里有五个长方形,几号图形是①号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生:③号,长和宽都缩小2倍。
生:因为①号图形长与宽的比是3∶1,④号图形长与宽的比也是3∶1,说明形状没有变,所以选④号图形。
师:几号图形是①号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生:⑥号,长和宽都放大3倍。
生:除了⑥号,⑤号也是①号放大后的图形,因为它的长也是宽的3倍。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逐题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2)交流直角三角形。
师:(追问)斜边是不是原来的 2 倍?
生:移一移、数一数、量一量……
小结:看来确定两条直角边就可以画出直角三角形了。
(3)交流一般三角形。
师:这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是按 2:1 的比放大的,
怎么画出来的形状就不一样呢?(见图 1)
生 1 :这里两个三角形高的位置不一样,所以形状也会不一样。
师:(追问)你听懂他的意思了吗?
生 2 :原图高的左边有2格,高的右边有3格,如果按照2∶1的比放大,现图高的左边应该有4格,右边有6格。(见图 2)
对于一些边不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且边长不容易分辨的线段,可以借助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线段,把这些线段进行放大或缩小。
(四)全课小结
学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呢?
在生活中,放大和缩小的现象有很多。大家能举例说说吗?
放大与缩小不仅是数学中研究的问题,在生活中与他人相处时,也要会运用“放大”与“缩小”,放大别人的优点,缩小别人的缺点,这样,大家相处起来就会更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