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78、7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索发现一一间隔排列中事物所隐藏的规律,能应用规律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一一对应、符号化、模型等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发现和运用规律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事物中所隐藏的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悟一一对应的思想
1.一场大雨过后,绿色的草地上冒出了许多小蘑菇,谁最爱吃蘑菇呢?(小兔子)看,来了一群小兔子。如果每只兔子吃一个蘑菇,够吗?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看清楚呢?(可以一个兔子和一个蘑菇圈一圈)
电脑圈一圈。
2.师:像这样把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圈一圈,一一对应起来,就能一眼看出兔子比蘑菇多一个,所以有一只小兔采不到蘑菇。一一对应,是比较物体多少的好办法。(板书:一一对应)
二、探索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1.师:看,兔子们采了蘑菇高兴地排起了队跳起了兔子舞。观察:这里的兔子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一只兔子一个蘑菇一只兔子一个蘑菇这样间隔着排的)
2.师:像这样两种不同的物体间隔着排列,就叫一一间隔排列。
3.师:兔子乐园里还有哪些事物也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同学们快来找一找。
(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大树和绳子,还有一些不是间隔排列的,说一说为什么?)
4. 提问:刚才我们认识了一种有趣的排列现象,但数学重点是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那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事物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呢!
5. 研究一:数一数每排两种事物各有几个,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
①汇报数量。
②发现两种事物相差1,具体是两端的事物比中间的事物多1.
6.研究二:面对这样的关系,不知道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师:为什么两端事物的数量会比中间事物多1呢?咱们一上课时就介绍了一种比较数量多少的好办法——一一对应,你能用这个办法来找找其中隐藏的道理吗?
三、在应用中深化认识
1.基础练习
①20只兔子站成一排,每相邻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 )个蘑菇。
②把5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 )个夹子。
2.拓展练习。
师: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发现了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还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再回头来看看,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事物的数量是不是总是相差1呢?)
爱美的兔妹妹想用圆球和椭圆珠一一间隔串一条珠琏,她准备了6颗椭圆珠,还需要( )颗圆球珠呢。请你在图形帮兔妹妹设计一下,看看,你有几种不同的设计方法。
汇报:7颗、5颗、6颗。为什么会和椭圆珠数量一样呢?谁来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看来:当间隔排列中两端物体不一样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现在要把串成一圈围起来,(如图)选哪个还是符合一一间隔排列呢?看来,当两种事物一一间隔围成一圈时,两种事物的数量怎样呢?(一样多)
3.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排列的现象呢?
四、回顾总结
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