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杭州吴恢銮的综合实践课《营养午餐》及课后微讲座《让孩子实践着创造着长大》,很有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就已提出,到2022年课程标准修订,已走过了20多年,在修订版课标中综合实践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也明确了各年段的侧重点,在小学阶段主要是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到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同时还列举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案例和学业质量标准。但是,20多年了,有多少老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呢?除了一些活动中的公开展示,家常课中少见综合实践的影子。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耗时多。在《营养午餐》一课中,吴老师说到这个项目式学习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仅其中一个计算一周菜谱的营养成分其中一组同学就花费了1个多小时。一学期开展一两次这样的活动还可以,如果开展更多的综合实践活动明显课时就要不足了。二是优质素材少。缺少好的综合实践活动样例,老师们要自己开发和设计。三是学生参差不齐。综合实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说是小组合作探究,但往往成了部分优秀学生的展示舞台,学困生成了活动中的小透明。
问题虽然有很多,但我们还是见识了综合实践活动带来的巨大改变。在《营养午餐》一课中,主要是进行最后的成果发布和评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并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答辩。“汇报+答辨”的形式是成人世界中常用的成果汇报形式,对小学生来说是有很大的难度的,但事实上这些学生都是侃侃而谈,有理有据,面对同学的各种问题也是对答如流,让老师也无比佩服。整个汇报活动中老师只是偶尔点评一下,说的话超不过5分钟,其余30几分钟的时间都是学生展示。从展示中看出,学生真正经历了确立主题、调查、研究、探索、思考的过程,最后拿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一份有依据的午餐菜单。5个组35位同学,上台展示的平均每组3人。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搜索了许多与营养、肥胖等相关的知识,甚至有学生提出要关注“消瘦人群厌食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一次好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力量,对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研究和合作协调能力的培养都是普通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所不能比拟的,这对于培养未来的高端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合实践是一个领域,更是一种数学教育价值观;学生的学科素养在大问题、大任务中养成,是让学习方式真正发生改变的重要途径,更是打破学科边界,实现跨学科学习的有效举措。希望有更多的老师支持综合实践课,并努力来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