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是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他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在学校里他为了躲避坏孩子的欺侮,听从一个朋友珍妮的话开始“跑”。最后,他奔跑着成为橄榄球巨星,奔跑着成为越战英雄,奔跑着多次横越美国……阿甘成了名人、战斗英雄、百万富翁,成了集“诚实、守信、勇敢、真诚”等美德于一身的模范,一个人们心中美好的化身。同名小说《阿甘正传》是温斯顿·格卢姆的政治讽刺小说,而电影却更像是一部人生寓言。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阿甘成了“阿甘”?从一个教育人的视角看,确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
是至亲的爱成就了阿甘。阿甘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他的妈妈甘夫人和他的爱人珍妮,因为她们对阿甘自始至终的信任和爱意,使阿甘在饱受他人的嘲讽和欺侮时仍能保留心底的纯真和善良。甘夫人没有因为他的低智能而放弃他,依然坚持送他进入正常的公立学校读书,面对他人异样的目光妈妈不断提醒阿甘“你是一个正常的孩子”。而珍妮是阿甘的第一个朋友,也是爱人,虽然为了追求自己的生活而误入歧途,但始终真心爱着阿甘。而阿甘后来遇到的朋友巴布、泰勒上尉也都真诚地对待阿甘。现在有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变得心理扭曲、不健康,自私自利、不懂感恩,也许与原生家庭及身边亲人、朋友不正确的“爱”和“对待”有关。有些父母本着为孩子好的借口一味追求孩子的成绩和个人的成功,采用打压、贬低方式向孩子施加压力,或者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异而推卸对孩子的照顾责任,或者有些父母对孩子毫无原则地迁就和放纵……这些不纯粹的爱,使孩子从小就不懂什么是“真爱”,怎样去“爱人”,过早地丢失了纯真和善良。但更多的孩子还是美好又可爱的。我见过一位妈妈每天早上搀扶着自己的孩子步履蹒跚地走进校门。孩子是先天性脑瘫,影响双腿行走,但孩子脸上没有丝毫的阴霾,总是很阳光地与值班的老师问好,与同学问好。孩子的妈妈也总是恬静地向老师微笑示意。这是一个身体有缺陷但内心健康、充满爱意的孩子。正是至亲的爱让他们还能健康地成长。
是至纯的傻成就了阿甘。阿甘因为智力低下而被人们称为傻瓜,可他却总是说“做傻事的才是傻瓜”,言下之意,他做的并不是傻事。确实,他善于跑步成为橄榄球巨星,这不是傻事;他一次次跑回去救他的战友,这也不是傻事;他把赚到的钱捐给了教堂,做了慈善,这也不是傻事;他通过跑步,实现人生顿悟,也不是傻事。他做的其实是很多智力正常的人都难也完成的事,但为什么很多正常人却做不到呢?这正是因为他有傻气。因为他傻,没有太多自我思考能力,当珍妮让他跑时,他脑中就只有唯一的目标——跑,结果他跑得比自行车快,比汽车快,成为橄榄球巨星。因为他傻,当越战中所在的队伍遭到袭击,他脑中唯一想的是救他的朋友——巴布,所以他一次次折返回去救人。因为他傻,一次次捕虾毫无收获依然在暴风雨中出海,结果成为唯一幸免的,也成了捕虾的大赢家。因为他傻,不开心想不明白珍妮为什么再次离开他时,选择了三次横越美国,再次一举成名。概括一下,他的傻气其实就是执着,认准唯一的目标,心无旁骛地“跑”下去,哪怕不知道下一秒会怎样,明天会怎样。看看从古至今那些名垂青史、让人敬佩的人,有多少不是这样傻里傻气的呢?文天祥傻得失去生命也要保存骨气;司马迁忍受宫刑的耻辱依然要仗义执言,在狱中还要坚持完成史记;近代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要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第一颗原子弹硬是众多科学家傻傻地用算盘算出来的……在教育界,最傻的莫过于张桂梅了,自己劳心劳力,还要倒贴了钱办女中,把一个个辍学的女孩送进大学,而自己却孑然一身。反之,很多自认为智力卓越、聪明能干的人,做事时要反复比较衡量,如何会对自己最有利,如何会更容易名利双收,常常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山望着那山高。我想,无论是个人的真正成长,还是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这种执着的傻气,需要认准目标不断前行的勇气。
是独特的技成就了阿甘。人们常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一定为你打开一扇窗”。阿甘是一个低能儿,但他是个运动健将,他善于跑步,会打乒乓球,特别是跑步,这项简单又独特的技能使他因此上了大学,成了橄榄球巨星,成为战斗英雄,成了横越美国的名人……为了应对高考,老师和家长常常会告诫孩子“木桶原理”,希望孩子能“补短”,做到全面发展、齐头并进。而事实上,真正能做到全面发展的孩子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有短板的,甚至每个普通人短板多,长处少。但也正是如此,世界才丰富多彩,让每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喜欢的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做到极致。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天生就有不同的能力,“扬长”比“补短”更容易激发人的潜力,也更能让人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在我们的教育中,与其一直盯着学生的短处一筹莫展,不如多挖掘他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自己优势处多出成绩,慢慢地用优势来带动劣势的发展。而对于每个老师来说,上课、写文章、做课题、搞活动……我们未必样样精通,样样做得好,但好好发现自己到底最擅长什么,就先把这个方面做好,做出成绩来,做出点名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