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老师,源于对老师的崇敬,做一名小学老师,源于对孩子的喜爱。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存在,每个孩子都渴望有所归属,孩子是否有安全感基于他有没有归属感,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定位。
开学第一节数学课,我就注意到了这个顽皮而又单纯的男孩——阿源。他是班里名副其实的“捣蛋鬼”,几乎每天都被各科老师请进办公室。他好动,课堂上经常会时不时地站起来,叫起来,每次我要求学生做练习时,他总是拖着长音大声说:“啥——呀——,老师,哪一题——”我一遍一遍地重复着相同的话,他的大长音便再次出现了:“哦——知道了——”。我心想他这些行为都是有意为之,希望引起关注,所以我尽可能不去关注他。没想到他却越来越过分,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力,竟故意摔地上,还大叫“啊哟,我的屁股——”,引得哄堂大笑。
9月4日,开学第三天的放学时分,一个略显沧桑的妇女站在我办公室门口等我,原来是阿源的妈妈。她的来访“颠覆”了我原来的想法:“问题学生家长不太会重视孩子习惯的培养。”但这提醒了我:问题学生家长对我们老师有更大的期望。
我了解到她是一个人带着阿源,还在外地做生意,时常两地跑,很多时候是阿源一个人呆着。而他是易过敏体质,吹了冷风就易头疼,一般不出门玩,所以他几乎没有朋友。当问及妈妈和他的交流是否主要是学习,批评时,妈妈略显紧张和无奈。我想我知道了,他仅仅是想要有所归属。我叮嘱妈妈一定要和他多交流,多鼓励。特别是出差回家,一定要第一时间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还必须带他出去接触其他人,学着和人相处。
接下来我特意和阿源“亲近一点”,发现他能回答数学问题时,会表现出特别激动和亢奋的样子。我便和他私下“约法三章”:课堂上给你发言,但不能乱叫;如果不大喊大叫,发言机会就多一次;作业可以慢慢做,课堂作业可以做一题就给老师批阅一题,但不能不做。他特别喜欢看书,我就聘请他做丫头的读书顾问,有什么好书就给我们推荐,周末还邀请他去家里分享读书心得。一学期以来,他大有变化,现在我一到教室,他就会冲过来热情的拥抱我,还急切地问:“谢老师,今天上什么?多叫我回答问题啊。”上学期末的展示课上,他居然回答问题最积极,数学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不但他高兴地不得了,显得无比骄傲,他妈妈也对他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懵懂的孩子,总会有千奇百怪的行为,但每一种特别的行为都有背后的心理根源,行为是表,心理是里。直面心理,加强辅导才能真正改变学生行为,帮助他们找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