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背景下,学科融合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发挥学科融合教学的最大优势,使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文章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强化学生学习体验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等四个方面入手,探究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学科融合教学策略,旨在不断促进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引言: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其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并有效促进其全面发展。新课标下,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已经日益凸显,且学科融合教学正逐渐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此种教学方式已成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资源、组织实践活动和优化教学评价等方式开展学科融合教学,以不断提升数学学科的教学效果,同时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探究小学数学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的意义
1.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只关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面对综合性较强、涉及多个学科交叉点的教学内容时,教师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难以给予学生深入且全面的指导。这不仅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专业形象,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而在新课标背景下出现的学科融合教学,为教师促进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学科融合教学,教师必然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这在无形之中拓展了教师的知识面,进而促进了其专业发展。除此之外,学科融合教学促进了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为教师开拓了新的教学视野。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交流,教师能够全面地了解不同学科的特点和教学方法,并从中获取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科融合教学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教学生本学科的知识,而不注重知识的拓展,这种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僵化,使学生难以发现不同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学习效果,且不利于培养其综合能力[1]。然而,学科融合教学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启发和诱导的方式,使学生在深入理解本学科知识的同时,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基本了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而提高其综合能力,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其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新课标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学科中深入挖掘其他学科的元素,然后利用这些元素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学科关联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学科融合思维的应用能力。此外,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思维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中,要求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够读出统计表和统计图上的数据,并能够对数据包含的信息进行分析,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图片中是不同种类的花,然后将屏幕切换到一张表格上,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一部分学生,让学生轮流说出自己喜欢的花,教师将数据记录到表格上;随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表格说出最受同学喜爱的花和最不受同学喜爱的花,为了使数据更加直观,教师带领学生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描述其获得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实现了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2.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新课标下的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帮助教师丰富数学学科的教学资源,进而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学实验器材、艺术作品和历史典故等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2]。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并整合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材料,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千米和吨”中,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千米和吨,并能够进行相关长度单位和相关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带学生复习一下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比划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在进行简单复习后,教师可以展示一张铁路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讨论铁路的长度应用什么做单位,从而引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然后利用操场跑道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此外,在进行吨这一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克和千克,然后向学生展示大象等一些大型动物的图片,然后结合曹冲称象的故事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3.组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新课标背景下,组织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能够提升该学科的教学效果。而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因此,教师须研读教材内容,认真挖掘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知识点,以带给学生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此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将数学与语文、体育、科学、艺术等学科适当融合,精心设计如信息搜集、社会调查、生活实验、手工制作以及实地测量等跨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数学,从而使其更好地认识数学。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厘米和米”中,要求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测量双臂展开长度等方式,使学生对米和厘米有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体育学科进行融合,与体育教师一起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开展“我是小小裁判员”的活动。教师可以组织跳高和跳远比赛,让学生扮作运动员和裁判员,鼓励有运动天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比赛中,不参与比赛的学生认真做好比赛记录,确保数据结果的准确性。此次实践活动在帮助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4.优化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新课标背景下,结合其他学科教学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其他学科构建数学教学评价体系,在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3]。此外,教师也要不断优化和完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使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圆柱与圆锥”中,要求学生认识圆柱与圆锥,掌握两者的基本特征,并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实物图,然后让学生讨论两者之间存在哪些异同;讨论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在学生对这两个立体图形进行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或动手制作这两个图形,并在制作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制作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作品展示,教师从学生制作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作品的完成度和美感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并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助于提升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和丰富教学资源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教师也可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教师也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跨学科教学策略,以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程文敏.让跨学科融合在数学课堂真实发生——小学数学课堂跨学科教学策略初探[J].新教师,2022(8):76-77.
[2]徐海燕.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J].新教育·科研,2024(04):33-35.
[3]孙庆亮,任亚男,闵梦媛.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究[J].小学数学参考, 2024(03):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