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吴文娟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吴文娟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樊云璐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思思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锦婷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彬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淼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颖

    环科园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孙芸

    荆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田梦婷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琳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谢燕华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潇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形成大概念思维,优化学科教学

作者:吴文娟  日期: 2024-04-04  点击:

“大概念”是课程标准修订以来非常热门的词,基于大概念的教学或大概念统帅的课堂教学改革也是现在的热潮。最近阅读了徐洁《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设计优化》一书,也算是对“大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还只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在阅读时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实施“大概念”教学,我会怎么做?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为什么要实施“大概念”教学

这首先就要弄清楚“大概念”的价值及其概念内涵。书中说到:有限的课时与不断增多的知识之间存在着矛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进而向“核心素养”转型。而大概念是指学科领域中最精华、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会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与方法,是学生形成专家思维必须获得的概念、观念。大概念能揭示事实性知识背后的规律,是知识的附着点,从而使碎片化知识发生有机联系,使知识和能力可以迁移运用。目前的课程改革强调学段的一体化建设,强调跨学科融合,强调大单元整合教学,强调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强调深度学习……而大概念教学是促进这些变革的有效路径。

二、什么是大概念

怀特海曾讨论过“大概念”:让教育儿童的思想少而重要,并尽可能地结合在一起。这句话很形象地解释了“大概念”,是那些少而重要,能有效联结知识的内容。大概念以其视角不同,可涵盖哲学观念、跨学科概念与核心概念。哲学观念,是指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态度和根本主张;跨学科概念,又叫共通概念、通用概念,超越学科界限,成为各学科相互联系的纽带与桥梁,体现了科学概念的相通性和交融性;核心概念是从学科视角而言的,是居于学科中心位置的概念,源于对学科知识中心内容的概括与梳理,是学科的核心内容,能体现学科的逻辑结构。这三类“大概念”有非常明确的层次,其中哲学观念是在最高层次,而对于一线学科教师来说,优化学科教学,首先要把握学科“核心概念”。

三、怎样把握学科“核心概念”

作为一线学科教师,教学时我们更容易把握学科内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俗称“双基”,也可以说是和“大概念”相对的“小概念”。但如果老师在教学时眼中只看见这些“小概念”,教学内容就会庞大而繁杂、知识就会呈点状而琐碎。而“大概念”不同于这些“小概念”,它具有中心性——居于学科的中心位置,集中体现了学科结构和学科本质;它具有可持久性——是经验和事实消失之后还存留的核心概念;它具有网络状——是学科内网络结构和学科间网络结构的基站;它具有可迁移性——可以应用于许多其他纵向的学科内情境和横向的学科间情境。判断一个概念是否为“大概念”也许可以用以上特征来对照。

但最难的还是如何提取大概念。根据书中所述,可以有如下方式提取大概念:一是基于课程标准建构学科大概念。就小学数学学科而言,课程标准中所提及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策略,核心素养的表现等应该是数学大概念的重要内容。二是追问学科教学价值概括大概念。例如小学数学学科中对应的思想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它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进程,在诸多内容中有体现,还常常能解释很多数学知识背后的道理。一年级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将点子与实物一一对应,从而由具体的物体抽象出数,二年级学习两个量的大小比较时,运用对应的思想发现多的数可以分为与少的数对应的部分和多出来的部分,三年级学习间隔排列时,三类情况都运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来解释,形成完整的认知,四年级平移和旋转、轴对称其实就是观察对应点的变化,初高中要学习的函数更是离不开对应思想……所以对应思想就是一个有价值的大概念,在教学中就要不断突出这一思想,以这个大概念来统帅具体知识的学习。三是以是否具有生成新知识的能力判断。例如在学生一年级认识整数时,便会认识计数单位,并且知道所有的整数都由若干个计数单位组成,这便是一个大概念。因为以后要学习的小数、分数也是由若干计数单位组成的,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也是由看包含多少个计量单位,可以说小学阶段的数与测量都是看包含计量单位(计数单位)的个数。这个大概念的及早感知和反复突显,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生成新的知识,使后续的学习不断得到同化和顺应,实现知识的迁移。四是从教学重难点、考点中提取大概念。修订的课程标准首次明确了学业质量标准,这便是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其中的重难点也可成为大概念。五是从解决问题中提炼。在小学数学中有许多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些是一般性策略如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有些是解决特殊问题的策略,如列举、列表、假设等,教材安排了专门的课时进行教学,而实际在其他内容的学习时也不断用到这些策略,甚至有些策略还不仅仅是数学学习中用到,如任何问题的解决都要分析条件、分析问题,抓住关键因素,很多难题都可以通过转化成研究过的问题得到解决。又如,方程思维是解决很多复杂问题的方法。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可以成为大概念,贯穿于相应的数学学习中。

四、基于大概念优化课堂教学如何实施

本书对基于大概念的课堂教学实施语文学科讲得比较多,数学学科举例较少。结合学习和个人思考,我梳理了主要流程如下:

 

 

 

 

 

 

 

 

 

 


“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如下:(本书P73

学科

 

单元名称

 

总课时

 

相关学科

跨学科融合内容分析

单元

内容

分析

课程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单元、学期、学年、学段要求;学业质量标准

教材

所使用教材的全方位分析;不同版本教材分析

课程资源

搜集所有可利用的资源

学情

前测,学生问题清单

大概念

学生需要持久理解的是什么?

相关概念和知识

围绕大概念的概念群与知识,形成知识结构。

单元学习目标

3~5条,阐明预期学习成果是什么。可测量,可操作。

核心问题

指向大概念

表现性任务及评价量规(或大任务)

真实、现实的任务。设计让学习可见的证据:测试卷、思维导图、研究报告、手工作品、演讲等。

课时安排

1课时:解决问题1,完成子任务1

2课时:解决问题2,完成子任务2

3课时:解决问题3,完成子任务3

……所有问题指向核心问题,所有子任务指向大任务

 

成果与评价

预期目标是否达成,核心问题是否解决,大任务是否完成……

反思与改进

提取的大概念是否合理?核心问题、表现性任务、持续性评是否指向目标达成,是否有利于学生持久理解大概念?

流程和模板为基于大概念的教学提供了脚手架,但实施大概念教学关键还要老师有“大概念”的意识,能准确把握大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比之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复杂得多,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也更需要教师的集体教研和团队合作。基于大概念的课堂教学是一个美好的前景,去实施才能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