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生为自己完成老师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更不是教师教学中的道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帮助学生储备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体验发现、发明直至创造的感受,达到最优质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效学习、学习策略、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评价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往频率增加了,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增多了,学习氛围更加地和诣、融洽……可是学生在学习的背后,还是叫着“学习好辛苦……”闻如此句,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打造有效课堂,促进学生优质发展”刻不容缓。
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运用有效教学的理论,改变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呢?
一、了解学生知识起点,选择学习策略
学生自我选择学习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小学生好动,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多给学生提供些直观教学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成学生的积极有效的自主参与;没有了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有的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再沿着宽边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有选择地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更优质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组织一些数学游戏、竞赛抢答活动;或者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选择教法,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以巧妙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教授“时”一课,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有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形象地揭示了钟面的特点和时、分、秒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了儿童学习新事实的兴趣。再如,教三角形内角和时,在前一天向学生布置了让他们任意画几个三角形,量出每次所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第二天,让学生考老师,只要说出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就一定能够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都想难倒老师。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导入了新课。这是一个用活动、用问题引入的好例子,圆满的完成了导入的四个任务。教师先用学生活动的模式让学生考教师,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起学生也要学会的强烈动机;教师的引入既建立在前一天作业的基础上,又完全紧扣新知识,加强了新知识之间、知识与引入之间的联系;最后教师的点题指引学生三角形内角和是有规律可循的,揭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问题式导入法的关键在于创设精彩的问题情境,它既是吸引学生又能够与新知识密切联系,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前国家队主教练米卢主张“快乐足球”,我认为“快乐学习”亦是一把能打开“有效学习”之门的金钥匙。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渗透思想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有效教学是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渗透着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因此,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教与学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不是教和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教与学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矛盾运动过程。
在北师大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我们学到:欲使教学有效,必先让学生的学习有效,欲使学习有效,必先让学生高度参与,说、写、练是参与,唱、演、做是参与,侃侃而发更是参与。参与之功效是让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经历,在经历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悟得真谛,在经历中掌握方法、归纳规律、体验情感。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即通过作一些如线段图、树形图、长方形面积图或集合图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使问题简明直观。例如行程问题,图形计算中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在学习效果上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开始不解的题也迎刃而解了!另外,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赏识的目光、开放的胸怀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鲜活的氛围、真实的情景、多样的手法促进学生的参与效度。当然放而无度的课堂其实是教师的缺席,“放亦有度”,教师永远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的高度参与与教师的适时指导趋于和谐,才算是有效的教学。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启发、指导、点拨、评价、矫正,起到拓展思路、开阔视野、提炼精要、升华情感、化繁为简、点石成金的作用,让师生对话得以持续,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刻。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师生交往、沟通的方式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的师生关系,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四、重视学生学习评价,培养情感体验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评价语言的探索变得越来越受重视,学生几乎是随伴着教师的评价成长的。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数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同时也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进行着调控。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学困生,他们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闪光点。关键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注意选择时机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去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恰当的评价,对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非常重要。但如果评价得不合适宜,过于虚假不真实,那么,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比如说,我们在数学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度,千万不可滥用。如果学生很平常的行为,教师都大加赞赏,这样的评价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学生往往就会“迷失自我”,而且在数学课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个性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找准评价的切入点,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差异,让课堂上的评价具有个性化特色,这样的教学才更有效。
总之,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精心打造出有效的课堂,使所有的课堂都能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只有找到这把金钥匙,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