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吴文娟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吴文娟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樊云璐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思思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锦婷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彬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淼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颖

    环科园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孙芸

    荆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田梦婷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琳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谢燕华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潇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教学做合一,数学课堂动起来

作者:田梦婷  日期: 2023-03-27  点击:

教学做合一,数学课堂动起来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我从头学习借鉴。那么,应如何进行“做”的有效教学呢?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浅谈教学做合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数学学习体验实践自主探索

在现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理解理和掌握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现实教学上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教与学”的统一,却忽略另一面,就是学生的“做”。教学与生活的脱轨、学和用的分离十分普遍。要改变这一状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到学用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体会:

一、“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就会对数学缺乏兴趣。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分蛋糕入手,对“半个”产生疑问,由此引入二分之一,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找到正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对折可以使正方形纸片平均分。在找到二分之一的基础上又找到了这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这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数学知识,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教学片断: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分苹果的故事

1、把这四个苹果、两瓶矿泉水、一个蛋糕分给两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出示例题

学生交流,引出“半个”

启发:每人分得的苹果、矿泉水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那“半个”蛋糕改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

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结合学生的交流揭示课题: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切入,加深学生理解 “平均分”的概念,为学习和理解“分数的意义”作准备。】

(二)建构

1)教师演示分蛋糕。

指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二分之一

并追问: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3)学生活动:用正方形纸片折出它的 1/2,并写上1/2 。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二分之一,用分蛋糕的直观图来感受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第二层次是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表示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法表示二分之一,进一步认识二分之一,丰富二分之一的表象,在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分数的含义,只要是把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为后面继续认识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4)感知1/4

①组织学生活动。拿出正方形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②教师演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③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二、“做”能使学生产生创新想法

在教学二分之一时,要求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找出正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找到了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并且有两种不同的折法,分别是:

 

            

 

 

 

并且还要求学生找出正方形纸片的四分之一,学生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找到了三种折法,分别是: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尚不全面,光凭脑子去想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实践操作——折一折,思维更加宽阔,想到的方法更多。

从中不难发现,实践操作对启发学生思考、拓展思考范围有很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三、“做”能发展学生思维

实践操作不仅仅肢体动作,而要与大脑紧密结合。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比如学生通过在同样大小的不同圆形纸片上找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及八分之一,并且结合操作图比较大小。通过涂色部分大小比较,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出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大于八分之一。这是我追问:这三个分数的大小跟他们平均分的份数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会发现: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之后学习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作比较。

教学片断:

(四)比较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

1、教学例2

同桌两人合作,用两张同样大的圆形纸片折一折,分别涂出它们的1/2和1/4

学生操作后,指名说说是怎样表示出两个分数的。

要求学生根据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比较1/2和1/4的大小,并试着说明理由。

进一步要求:再拿出一张同样大的圆形纸片,折一折并涂出它的1/8,然后把1/8与上面的两个分数分别比一比大小。

学生比较后,讨论:通过上面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样大小的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学生在思考中操作、在动手中思考,并且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发展了学生思维。

新课标中提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学会、学好课堂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实践、动手操作,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作为一名教师,又该如何去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有几点小建议:

1、教师要明确实践操作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的每一步骤都是有目的,一节数学课如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应提前做好准备:需要什么样的道具、学生分成几组、在操作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注意到,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课之前,我准备了150个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以及两张不同颜色的正方形纸片,并且在100张圆形纸片上标好①和②,并且同桌两人分别拿①号和②号,减少重复操作时间。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的大小,我特地自己准备了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分别画出圆形纸片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并且把它们放在了同一张纸上便于比较大小。

2、教师及时巡视并做相应指导

在开始操作之前,教师要明确操作要求,对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进行强调。学生在操作时常常会犯一些错,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比如,有学生在给正方形画阴影时,不知道该怎么画这个阴影,我就在另外一张纸上给他示范画了一个。

由于学生比较多,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指导到,可以同桌之间相互检查、帮助,或者采取帮扶方法。

3、注意操作方式的灵活多样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鉴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在操作时有学习劲头,如果学生丧失了学习劲头,就会失去学习的目的。

操作方式可个体可合作,个体操作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在独立操作时往往是边操作边思考,会自己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如果学生在独立操作方面感到有困难,就可安排小组合作,小组人数视具体情况而定。小组合作可以大大降低探索的难度,发展学生的集体合作观。

操作方法更是多种多样,比如摆小棒、折纸画图、实验等方法,可根据不同课堂的实际需要来选择。

综上是我对教学做合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性的一些看法,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由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总结归纳,学到相应的数学知识,始终都要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目标开展教学,从而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多做、多思考,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