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育人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方式亟需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养转变。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书为例,探索和实践了小学数学育人方式的创新路径。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实施多元化学习方式、整合教学内容以及加强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等多种策略,本文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育人方式
一、引言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不再单纯追求知识的灌输,而是更加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师,需要深刻认识核心素养的内涵,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育人方式的探索
(一)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与探究。[1]
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中《折扣问题》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真实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他们对百分数概念的深入理解。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某超市为了回馈顾客,正在进行一场盛大的打折促销活动。在这场活动中 ,有一款深受大家喜爱的商品,其原价为100元,但现在超市决定给这款商品打八折出售。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打折后这款商品的价格是多少吗?”
这个问题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迅速引发他们的共鸣和兴趣,还巧妙地融入了百分数的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理解“打八折”意味着商品的价格将按照原价的80%进行出售。这就需要他们运用百分数的知识,将80%转化为小数或者分数,并与商品的原价100元相乘,从而得出打折后的价格80元。
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百分数的计算方法和运用技巧,还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他们开始意识到,数学不仅仅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更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这种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还培养了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设计数学教学情境时,教师应注重情境的真实性和生活性,力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实施多元化学习方式,提升核心素养
多元化学习方式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提升其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等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中的《圆柱和圆锥》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创新性地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颠覆,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成为学习的重要环节。针对《圆柱和圆锥》这一章节,教师可以事先制作或选取优质的微课资源,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微课以短小精悍、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知识点,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随时暂停、回放,甚至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辅助学习。
完成微课学习后,学生带着对圆柱和圆锥的初步认识和理解进入课堂。此时,课堂不再是教师单纯讲授知识的场所,而是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舞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探究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等。在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查找资料,有的负责计算验证,有的负责总结汇报。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几何特征,掌握相关计算方法,并在此过程中锻炼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或者提供必要的提示和线索;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可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通过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圆柱和圆锥》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几何特征,掌握相关计算方法,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翻转课堂模式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创新和探索的空间,有助于推动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三)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核心素养体系
整合教学内容是指将不同章节或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跨学科或跨章节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入历史悠久的“鸡兔同笼”问题,作为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建模素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这一经典问题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需带领学生回顾并巩固已学的数学知识,为接下来的“鸡兔同笼”问题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随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入“鸡兔同笼”问题: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的意思,明白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3]要求的是笼中分别有多少只鸡和兔?
面对这样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不要急于求成,而是采取逐步分析、抽象建模的策略。首先,鼓励学生利用画图法,用简单的图形(如圆圈代表头,线段代表脚)来直观表示鸡和兔的数量关系。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学生可以逐渐发现,每增加一只兔子(比鸡多两只脚),总脚数就会比按鸡算(每只两只脚)多出的脚数增加2。这个发现为接下来建立数学模型提供了关键线索。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一直观发现转化为数学语言,即设立变量,建立方程。设鸡的数量为x,那么根据题目给出的头的总数35,兔的数量就可以用含有x的式子(35-x)来表示,再根据题目给出的脚的总数94,就可以列出方程2x+4(35-x)=94。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建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在解决方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法,如假设法、列表法等,以拓宽他们的解题思路。同时,通过实物分析法,比如用小球和木棍模拟鸡和兔的脚,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问题,降低解题难度。
通过这一系列探索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鸡兔同笼”问题的具体解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复杂问题时,采取分步骤、逐步抽象的策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而求解。这一过程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他们未来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乃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问题情境,比如改变题目中的条件,增加笼子的数量或引入其他动物,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策略,不断探索新的问题解决路径。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通过“鸡兔同笼”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的应用,教师不仅教会了学生具体的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面对问题时的分析、抽象、建模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检验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加强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次实践活动,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操场,对操场这一不规则多边形进行面积计算。
实践活动开始前,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即利用所学的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测量并计算出操场的总面积。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必要的测量工具,如卷尺、三角尺等。面对操场这一不规则多边形,学生首先需要运用“面积切割”的方法,将其分割成若干个规则的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图形识别能力,他们需要在脑海中构思出切割的方案,并在实际操作中进行验证和调整。
切割完成后,学生需要对每个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测量和计算。他们利用所学的面积公式,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等,结合实际测量结果,求出每个图形的面积。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最后,学生将各个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相加,得到操场的总面积。在这一步骤中,学生需要仔细核对每个图形的面积计算结果,确保没有遗漏和错误,从而培养出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致的工作作风。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他们亲身体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同时,实践活动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以《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实践活动应该得到更多教师的关注和推广。
三、实践效果与反思
通过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育人方式的深入探索与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开始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如何更好地平衡知识传授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深知,知识的传授是基础,但仅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他们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多元化的学习任务,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随着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保证知识的传授,又要兼顾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无疑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并未退缩,而是将其视为前进的动力。我们相信,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深化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力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他们在数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享受学习的乐趣,收获成长的果实。
四、结论与展望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育人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需要深刻认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实施多元化学习方式、整合教学内容以及加强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等多种途径和手段,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贡献力量。
[1]吕宗银.新课改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高考,2024,(23):45-47.
[2]王永.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4,26(09):68-70+82.
[3]刘振宇.改变传统“填鸭”式课堂教学——努力构建高效数学课堂[J].学理论,2011,(16):183-184.
[4]魏丹.“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探究[J].智力,2024,(12):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