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考点亮课堂 让教育真正发生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
暑假里,我读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言他人之所惑,言他人之不敢言,没有一篇是长篇大论,都是短小精到之作。它解答了有些教师工作中的难题与困惑,讲述了在课堂上每个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作者通过观察和思考,对这些问题做了多角度的分析,给了我们许多不一样的启发!
而今,当许多老师一味地追捧课堂上学生的质疑时,吴非提醒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体验,关注孩子们的真问题;而今,当课堂上表扬泛滥,批评成为禁忌时,吴非提醒我们表扬需呼唤真诚,批评不应是禁区;而今,当老师们力求公开课的流畅完美时,吴非提示我们,磕磕绊绊的课堂因为真实而具魅力。
读了书中《让思考点亮课堂》一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思考的力量,一种洞察力与穿透力。人只有具有思考能力,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那么就可能意味着很难具有完整人格。一个人如果缺乏思考,他的人生注定是暗淡无光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对于师者,更是如此。善于思考并勇于实践的老师给孩子们营造的是充满灵性的课堂。用智慧润泽课堂,成就的必然是学生们的精彩人生。
教师要认清自己的教育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对社会、国家有益的人才。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师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多读书,以此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还需要教师拥有耐心,学会等待。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时间,给他们自信,让他们的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独立见解,学生不盲从,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对教师的信任,值得肯定。质疑不是乱问,思考要讲方法。教师是课堂“启发与导疑”的发动者,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认知规律。学生是时间的主人,好习惯不是靠压制就能形成的,否则学校就成工业生产的流水线了。不该管的,不必管,教育者要把精力更多地用于为学生营造成长环境。学校是学生寻梦的精神家园,学生也是主人。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他们不去思考、不能思考,而是教师不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大多都知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对问题产生的怀疑,他们为了能轻松、顺利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按照他们是思路去学习,大多采取了压抑措施。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总是按老师的要求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没有积极地去思考,他们在学习上总是被动,因而不能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本源。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而不是让学生去复制教师的想法,重复走教师的路。吴非在很多篇幅上说明、强调一个学生、一个人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是何其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所以教师对社会和教育有了更多了解后,就会更加觉得教师肩上所承载的责任重大。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与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都比不上他们的父母长辈,但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所辐射的面却要远远超过父母,他们在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所映射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所赋予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毕竟这个力量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教师就要用这份有限的力量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本身就要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再用这种人格去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离开了实践,思考便很难绽放光彩,当深刻的思考与扎实的实践相融合时,思考便有了强劲的动力,实践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原来,我们的课堂是可以用思考点亮的。在实践中思考,用思考推进实践。教师因思考而睿智,课堂因思考而精彩,用思考点亮课堂,让学生因教师的思考而幸福成长,这就是吴非老师的书让我产生的最深切的感想。潜心思考,我们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思考点亮课堂,让教育真正发生,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