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真诚地爱护学生,动之与情,晓之于理,才能使他们愿意听、愿意做。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给他们更多的阳光,更多的爱,把这春雨般细细的“雨 露”洒向那片无量的“田野”。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教坛几载风雨,备尝苦辣酸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要当好一名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用那颗博爱之心去热爱学生,让自己爱得专心致志,爱得无私无畏!因为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作为教师,只有把深深的爱心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情感的反应,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爱心传递,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育者,爱胜过一切。”这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爱才能产生工作的动力,对学生有“爱”,才能激起更大的信心与热情,教师在班级中既是学生的“大家长”,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全班学生热爱之心是“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
爱学生,是做好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前提和灵魂。有了对学生真诚的爱,才能架起心灵勾通的桥梁。在此要以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与观察。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多一些民主、理解、尊重,少一些压制、责怪、讽刺。爱学生的聪明、爱学生的乖巧,爱学生的调皮,爱学生的活泼,爱充满个性的各类学生的各个方面,做到爱的博大与真诚,讲究爱的智慧。这是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心心相融的和谐中,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也才会喜欢你这位老师,才会喜欢数学,才会快乐学习数学。
只有教师用真心地尊重学生,与学生真诚地交流,对学生的回答充满期待,为学生的成功而真心喝彩。教师深厚的数学素养也会日积月累。在实际教学中以自身深厚的积淀来浸润学生,来滋养学生。在课堂上精彩的生成便可信手拈来,以数学的内在魅力吸引学生。
二、平等对待,关爱尊重每一个学生。
教师尊重学生要象一个公正的法官,对每个学生都是等同的。在教学过程中,让“教”为“学”服务,不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想法,伤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尊重全体学生的关键,在于能否面向所有的中等生、后进生,对他们应当变忽视为重视,变嫌弃为喜爱,变冷眼为尊重。我们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让后进生也能天天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也过上幸福的校园生活。
在教学数学练习题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采用什么方法解答,鼓励一题多解,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在作业批改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分析,如果是因为计算中出现的失误,就在这个出错的地方圈出来,学生订正时可以很快找到错误的原因,订正好后仍给他打上“√”,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自信心,还可以让学生在出错时减少一些负担,印象也比较深刻。对做得正确又字迹工整的同学在等第“优”的右上角加上一颗“☆”,对于进步较快的同学也适时加上一颗“☆”,使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更高了。
教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充分给学生以一些自主选择、自由加工的机会,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加工中学习创造,在不断探索中有所发现,在进一步参与中发展自我三、相信学生,感受爱的力量。
三、积极鼓励,赏识赞许每一个学生。
经常鼓励学生,用赏识和赞许的目光关注学生,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当一个教师真正爱学生时,他的注意力将不再放在学生错误的行为上,而是放在自己所喜欢和欣赏的行为上,赏识就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发生了。在我们真诚地赞扬学生时,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当我们充分相信学生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对学生不要总是说“你能做好吗”之类的话,而一句“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好”,变批评为赞赏,会起到异曲同工的作用。
赞赏要从小处着眼,积极鼓励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如果我们只关注学生的最终期末考试和开学考试成绩,而忽视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会使学生索性不去尝试每一个微小的努力,因为他一下子看不到长远的目标,会缺乏耐心和意志力。
赞赏是对他人行为的一种鼓励和肯定,语言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有时用发自内心的动作和表情进行赞扬,比用语言赞扬更真实而富有感染力。如当某同学正确回答一个问题时,你的一个微笑和手势都会给他精神上的巨大鼓励和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的赏识也要有分寸,绝不能过分,如果学生完成了一件很容易做的事就受到赞赏,会使学生不能最大限度地认识自己的全部能力,也就是说,假如我们对学生做的每一件事都说“了不起”、“好极了”,那么学生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了。
同时教师平时的语言不妨风趣一点,把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再讲,效果反而比严肃的说教要好,这样做,可以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反之,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怀着不安甚至对立的情绪上课,即使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好,学生也很难参与进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师爱唤醒每一个学生。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成长的道路上,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及时鼓励,这是学生最需要的东西。抓住他们的优点,及时肯定与赞扬,让学生尝到甜头,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自我效能动机——自信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并付诸行动。这样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强烈的自尊中树立自信,在鼓励中不断前进!
《唤醒心中的巨人》一文中曾经提到:“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我们去唤醒。”那么教师应怎样唤醒这份特殊的才能呢?唯有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学生,努力做到“有教无类”,给学生平等的教育平等的爱。因此,热爱学生是教师展开教育工作的情感基础,是教师运用教育方法和艺术、发挥教育才能的基础,是教师成功进行德育工作的基础。让我们以此为基石,用爱去为每一位学生添砖加瓦!
有人对此作了形象的比喻:“师爱就像一根‘情弦’,一头拴在班主任的事业心上,另一头连在学生急待哺育的心上,拨动这根爱的‘情弦’,就会引起师生心灵之弦的强烈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热爱学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的,可是把这种爱倾注到每个后进生身上就不是太容易了,殊不知后进生更需要特殊的爱,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对他们给予双倍的关心和爱护,适时、适地的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帮助。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没有教育对儿童阳光般的爱,学生的成长将会弯曲变形。”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爱在细微处,严在该严处。爱不是牵就、纵容,当学生有问题时,就要批评,批评也同样饱含着对学生的爱。该严就要严,认真、耐心地帮助教育有利于学生茁壮成长。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爱,这种爱就是严爱。
“让课堂充满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三百六十五行,行行都充满着爱。演员对自己说:“我爱我的观众”,医生对自己说:“我爱我的病人”,农民对自己说:“我爱我的庄稼”,而我想对自己说:“我爱我的学生!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