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吴文娟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吴文娟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樊云璐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思思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锦婷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彬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淼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颖

    环科园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孙芸

    荆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田梦婷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琳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谢燕华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潇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关注过程 赋以数学课堂“生命”

作者:孙芸  日期: 2023-11-10  点击: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是啊,“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师,如何立足课内,立足课本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值得我在课前、课上、课后去不断思考、反思、总结、提高。

以前觉得评价一堂数学课的标准就只要看学生在课后会不会做题,如果学生会做了,就说明这堂数学课是成功的、有效的。殊不知,我只注重了结果,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错过了许多次学生创新、求异的火花。记得有首诗这么写到:停下匆忙的脚步吧,你会听到花开的声音;停下匆忙的脚步吧,你会看到更美的风景……是啊,学生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想法,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意识到这些,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我们会在课堂上捕捉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最终实现课堂上的双赢。今年我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就体会颇深。

教过这册教材的老师都知道《角的度量》这一课的教学是要让学生在自己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和功能,建立1度角的表象,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对于量角器大部分学生都见过,就是不知道这个半圆形的东西有什么用。针对学生的这一基础,我没有采用直接教,满堂灌的方式,而是设计了“量角器的自述”,而这一环节是在一步步的情境中完成的。我先出示了两只开口方向不一样的角,(一个角是30度,另一个角是40度)让学生比较角的大小。给学生的工具有:活动角,10度的小角。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量角的时候要顶点和一边对齐,再看另一边;也有学生说,用活动角太麻烦,容易松动,10度的角比较好。顺着学生的思路,我又出示了一只钝角,让学生用10度的小角去量。学生们的兴趣来了,可还没量完,有学生开始抱怨,1010度量大角比较麻烦。见机会成熟,我问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怎么办?”学生开始嘀咕:“把小角一个一个的捆起来试试看。”随即,我出示了一个没有刻度,只有1810度角的“量角器”。学生们两眼放光,不停地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子。”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了出来,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去量一个155度的角。学生们遇到难题了,因为刚才的“量角器”没有办法精确测量。在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中,有个学生这样设想到:“可以学直尺呀,1厘米中有101毫米,咱么是不是也可以把每一份角再分成10份小角呢?”听到这样的发言,我想,每一个老师都会感到十分欣慰,学生们不仅完全理解了教师的用意,并且有所创解,能够从量角器联想到直尺,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相通性,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拓宽。我及时地表扬了这位同学,并且出示了日常生活中所见的量角器,并且夸奖同学们跟制造量角器的老祖宗想到一块去了,真是了不起。学生们很兴奋,他们清晰地了解了量角器的构造,在学习1度角、量角的时候显得得心应手。就这样,在充满质疑、合作、探究的课堂气氛中我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而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课堂知识,更收获了诸如合作、自主探究、质疑等学习能力的提高,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是受益的。下课时,我听见有的学生在说量角器真神奇,也有很多学生拿着量角器在教室中找角、量角。多么简单的语言和行动,却演绎出了学生浓浓的学习兴趣,这恰是学生对“我要学”最好的证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这个契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状态和过程,我想知道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时候是怎么想的,这样我的教学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学生们的学习自然更加有效,收获得更多。由此可见,让学生开展恰当合理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为完成一定任务而进行设想、预见、磋商、探究、讨论、辩解,思维发生碰撞,可以养成一种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师扮演的是教者,却没有将学生的自主发展摆到正确的位置上来,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小学数学不是要培养数学家,而是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孩子都能全面的发展。在《角的度量》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了新思想指导下的新教法带给孩子的无穷乐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设计的教学活动将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身边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过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解决问题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活动过程必须仅仅围绕数学的思维方式这个核心,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经历过程、体验数学、探索数学。

我们学习名师,因为名师的课堂常常能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常常能让学生学一点而知许多。是偶然吗?肯定不是。数学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促进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里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关注数学思维过程,注重学生思维的状态,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是有鲜活生命力的、是有无穷潜力的。

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就让我们关注学生的思维,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的学习更具生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