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堂,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于是,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心”来有效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有创意的启发式提问,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善教者,必善问。
如果提问时能考虑儿童的思维特点,抓住学生的“心”,就需要教师用“心”设计提问,问的有水平,问得有艺术,不仅会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还会让数学教学课堂变得更加富有生命力,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一、从学生的心理特征角度考虑课堂提问
学生有自主探究的需求,从发展的角度考虑,学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主探究的强烈需求,因此当他们看到学具时就有动手摆一摆的想法,当听到“商量商量”的要求时就迫不及待的开始讨论了。学生提前进行了预习。新课标教材的丰富内容、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以及贴近儿童的卡通图画,都会吸引学生去阅读教材,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有的甚至在家长的帮助下对题目进行过认真地分析,再加之他们好胜心理的驱使,急于讨论并抢先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就不难理解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 有的学生由于在前面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到学习的后半阶段,有些学生能凭借已有的经验事先预知要讨论的问题,再加之急于表现的愿望,有时课堂纪律会一发不可收拾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征,去适应儿童,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从抓住课堂时机角度考虑课堂提问
孔夫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要把握时机。为了把握好提问时机,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反映和教学内容这两个角度去找准时机。因此教师既要熟悉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抓住这些最佳时机。一节课的提问要看具体的教学需要,密度要适中,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有疑惑,何时旁敲侧击令其去疑解惑。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如在学校的同课异构的公开课上,两位教师在教学《圆的面积》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前,他们都是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的圆拼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一位教师紧跟着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够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吗?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个都耷拉着脑袋。显然这个时候提问是不恰当的,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情。而另一位教师不急于提出问题,而是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如果把圆分成64等份会怎么样?128等份呢……使学生体会到等分的份数越多,圆形最终就会拼成长方形。这时才提出两个问题:①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②你能够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吗?这时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这样精心设计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理解、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水平,问在学生最佳的学习时机上,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从学生兴趣特征角度考虑课堂提问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这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和吸引力,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先播放了一段“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小白兔、小猴子、小狗三种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比赛开始前,让同学们猜猜谁先到达终点呢?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比赛开始,同学们饶有兴趣地看着,只见小猴子骑得轻快又平稳,一路领先;而另外两只小动物尽管使出了吃奶的劲,可就是赶不上,还差点把屁股给颠破了,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在笑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为什么别的动物都被颠得七上八下,而惟独小猴子的车子却跑得又快又稳?这样的提问过程新颖别致,让学生有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四、从面向全体学生角度考虑课堂提问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成功。再说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性格爱好,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理解能力。因此,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中来,都能从问题中受到启发,得到发展。课堂提问设计以中上等学生为基点,让学困生多回答“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中等生多回答“为什么”之类的问题;优等生多回答“有什么不同”之类的问题。课堂提问由谁来回答,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底,根据实际情况来让学生回答。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要将自己变成冷面的法官,而应充当细心诊断的医师,从心理学角度引导学生发现错误中的合理成份和发生错误的症结。教师的评价不要过于强化对与错,而要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你们还能补充点什么……?”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恰当的提问是组织和引导教学对话的重要手段,因为恰当的提问可以诱发、促进学生的自由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思维活动,可以检查已达到的教学效果,可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尽快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去思考、去探究。但我们应该注意到,提问时只有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的最优化。
针对学生心理设计“课堂提问”的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但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样的,并随着年级的升高,会藏而不露,只要我们教师细心观察,认真研究,仍是“有章可寻的”。正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言,课堂提问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尤其要注重提问的实效,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水平、认知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如何在数学课堂提问中渗透心理教育,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第一线老师所不断追求的目标。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抓住学生的“心”,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课堂,用“心”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