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实施,是真正挑动了教育改革的神经,“牵一发而动全身”,给社会的每个层面都带来触动。“双减”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与我们提倡的常规课堂即活力三生课堂的要求,有高度的时代契合。因此,针对”双减”大背景下的“减负不减质””减负提质”,可看作是我们当下实施课堂改革,推进“解放儿童”的最好时机。学校要有现代教育气息,只有先进文化才能引领先进思想。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提出“五育融合,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它与“双减”的核心价值是一脉相承的。“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和“双减”一同进入了我们教育课堂的梦想。
一、探索实验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力是陶行知“核心素养观”之一,与“核心素养”概念相比,“生活力”对于一线教师更具有朴素亲切的味道,也是一个更易于指导教师教学实践的理论切入点。实验教学是体现学习活动过程载体之一,实验活动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动”,手动、体动、脑动,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猜测、去验证、去交流讨论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验中,数学的表达和交流积累经验都会得到锻炼,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实验教学中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二年级下册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如题:在计数器上表示212要用5个珠,用5个珠还可以表示哪些三位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回答出一个或几个答案的学生比比皆是,但是能按数的大小顺序以及全部说完整的学生却不是很多。其实,二年级学生完全能够自主探究操作实验学习,完全能够理解掌握万以内数的特点。用计数器学具进行“拨珠”的操作实验学习,一来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自觉学习积极性,二来在操作实验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联系实际情况思考后,动脑又动手,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兴趣。相比较以前的“填鸭式”教学,学具操作实验教学完全可以大幅度、长时间的适用于课堂教学,使用时间越长,学生的操作越熟练、思维越有序,掌握的知识会更灵活、更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参与实验过程,感悟学习数学的本质。
陶行知提出“培植生活力”,要求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常反思:我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助于培植“生活力”吗?有助于“学生向上长”吗?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种朴素的教育思路。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新课标指引下的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地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实验学习,能够让小学儿童快速高效的学好数学。我们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目的不仅仅为了让学生做对题目,考出一个好分数。
五年级下册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如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首先,我会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看作3块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在实验操作后,再让学生小组交流,彼此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是多少。最后再明确小结:从上面的实验操作可以看出,一种是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块饼的1/4,即3/4个块;另一种是把3个块饼每块平均分4份,然后再将3个1/4块拼起来,不难看出就是1个饼的3/4,即3/4块,因此,3÷4=3/4(块)。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可以理解把1块饼(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也可以理解看作把3块饼组成的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这样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本质关系,包括之后“为什么分母不能为0”的难点解析也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