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导学”策略和方法
作者:吕颖 日期:
2023-06-26 点击:
次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新知、发现问题、思考解决、引领实践的过程。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贴近生活实践的思考机会,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明确提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指导思想, 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潜在能力, 使学生在生活环境下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的知识。基于这种认识, 本人主要采纳以下几个策略:
一、激情引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由于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活跃状态, 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小学生自控能力差, 天生爱玩好动。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不当, 都会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障碍。如果单靠老师的厉声呵斥让他们在课堂上正襟危坐, “认认真真”地听讲, 这无异于捆住了他们的手脚, 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权, 同时也让他们感觉上一堂课又苦累又乏味, 久而久之也会使他们产生对数学的厌学情绪。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我因势利导, 充分发挥小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 注重激情引趣, 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讲课方式与数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使课堂教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从而形成活泼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数学课堂模式, 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兴趣盎然, 乐于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为学习而“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样的教学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先学后教”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教师应重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 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进行。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对所教知识进行预习, 熟悉教学内容, 通过课前留“预学单”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督促学生预习的同时了解他们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指导, 帮助学生解决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过渡。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能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根据预习情况结合书本例题内容, 调整上课内容, 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在授课过程中, 采取独立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 将思考结果写在“预学单”上, 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分享, 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必直接提供答案, 而应以鼓励和引导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三、及时总结, 注重内容及方法的积累
课堂总结是对课堂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有条理的梳理和归纳, 一节好的课堂总结必不可少。因此对于每节课教师都应在课后进行总结, 这种总结可以从教师的角度进行, 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总结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 对用到的学习方法进行归纳。谈一下通过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知识是没有理解的, 你是怎样学习的。可以结合以往所学内容, 提出新的问题, 供教师和同学课下交流思考。这样的总结提问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二次记忆, 对课堂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总结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因为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提升学习效率。
四、及时评价, 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教师开展“先学后教”的导学教学模式, 不仅要关注“激情引趣、及时总结”的运用, 还要注重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自身提高学习质量, 改善学习方式。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 可以采取调查问卷或者交流的方式, 让教师了解学生对于“先学后教”的想法,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总之,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是衡量教师教学方法成败的标准。因此,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式的反馈意见, 这对于教师完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