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大小比较”的优化策略
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刘淼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大小比较”,看似简单,却是挑战学生思维灵活性,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分数和小数的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约分、通分等知识,在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自主得出分数大小比较的多种方法不成问题,但这些知识经验也给灵活选择比较方法以束缚,造成思维定势,影响了比较方法的优化。教学时,我先出示例题:比较和
的大小,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比较的方法,在一段时间的独立思考后,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比较方法:
方法一:化成同分母比较。=
,
=
,因为
>
,所以
>
。
方法二:化成同分子比较。=
,
=
,因为
>
,所以
>
。
方法三:化成小数比较。=0.6,
=0.4444……,因为0.6>0.4444……,所以
>
。
方法四:与中间数比较。因为>
,
<
,所以
>
。
方法五:画图比较。(图略)
交流中发现,大部分同学产用了化成同分母比较的方法,即通分法,1位同学采用画图法,1位同学采用化为同分子比较,3位同学想到和中间数相比,10位同学化成小数比。从这些方法的学生分布情况看,学生由于刚学习了通分,大部分人想到通分的方法也在情理之中,10位同学化成小数比是因为小数与分数的比较前面有过专门训练,其他方法分布人数少也与方法的不常用有关。交流之后我请同学们评价这几种方法,大家一致认为通分和化成小数比较是常用的方法,而且对任何分数都行得通,而画图法太麻烦,和
比有局限性,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也可以,但练得少,不熟练。在随后的练习中,有一道题:用你喜欢的方法比较每组分数的大小。竟然绝大多数人产用了通分的方法,哪怕是
和
的比较,还有个别同学所有的题目均化成小数再比较。虽然,全班同学都比对了这些分数的大小,但我高兴不起来,“分数的大小比较”难道只是为了比出大小吗?认可学生的“喜欢”就无视思维的低水平徘徊吗?普遍适用的方法就是“最优”的方法吗?针对学生的表现,我陷入了沉思:是什么阻断了学生“优化”的路径?
1、多样算法≠方法优化。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很快被大部分老师接受,并在课堂上实践。在我的课堂上,也很好地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学生自主得出了多种比较的方法。但在教学中我却忽视了多种方法的优化,没有通过不同类型的比较使学生经历反思、改进、选择比较方法的过程,从而实现提升灵活选择最优比较方法的能力。算法优化是算法多样化策略的延伸,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我们承认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数学,并不意味着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是尽善尽美的,对一些低思维层次的算法,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对学生毫无选择地用熟悉的方法而不愿挑战自己的思维惰性,教师也不能熟视无睹。
2、一般方法≠最优方法。在通常的计算法则教学中,老师先会请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用多种方法解决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反思,得到一般的计算方法,即计算法则,而这种方法往往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最优方法。如“小数除以小数”,学生在尝试计算7.98÷4.2时,出现了三种想法:(1)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转化为整数除以整数:789÷42。(2)把除数扩大10倍,被除数不变,转化成小数除以整数:7.98÷42。(3)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转化为小数除以整数:79.8÷42。最终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一致认可第三种方法为最优方法,最后通过一些针对性练习巩固这种方法,一般方法内化为学生的最优方法。而对于分数的大小比较,学生讨论出的一般方法却并不是针对每组分数比较的最优方法,但学生却因固有经验而认为一般方法就是最优方法,因为它能解决所有分数大小比较的问题,而应试教育下的“题海战”更加剧了学生的认识,只要做得对,就是好的方法。老师在教学时往往过多强调一般方法,着重训练一般方法,并要求学生在考试时为确保正确尽量都用这种一般方法,这些做法,更使学生认为一般方法就是最优方法。这种“优化”思想阻碍了学生真正的优化。
3、思维顺畅≠思维灵活。从学生个体来讲,每个人都有思维惰性,能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很少有人会去再深入思考其他方法。在对于有较好数感的人看来,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数直接比较,和中间数(或1)比较等都是非常简单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对数学素养的要求却是很高。首先它要求熟练掌握以前所学的知识,并能综合运用;其次要求对分数有较好的数感,能直觉地判断与
的大小,或与1接近的程度;再次,还要在各种方法中进行快速的分析比较,以确定哪种是最优的方法。所以,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思维难度很高,要经历完整的分析、观察、比较、判断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通分的方法要简单得多,虽然写得较多,但拿到题目无需分析、比较,直接就能解决了,而且通分学生已经相当熟练。而看似繁琐的化小数比较,也因为思维方式的简单而成为部分同学的首选。方法单一、机械操作是学生思维顺畅的实质。而数学学习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简单的操作工,而是思维得到提升和发展,摒弃思维惰性、追求灵活、创新才是数学学习对思维促进的体现。
基于以上认识,我找到了阻碍学生比较方法优化的原因,在教学中又该作何改进呢?
1、专项训练,培养数感。数感是指学生对数与数量等方面的感悟,既有感知的成份又有思维的成份,数感好的学生对数的大小就有一种直觉,这种直觉会自动地引导学产用优化的方法比较大小。数感的培养虽不像知识、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但却可以通过数学活动积累经验,逐步发展。而在分数大小比较时,学生之所以会倾向于通分法比较,正是因为对通分法的熟悉,因熟悉产生了较好的通分直觉。针对其他的一些比较方法产用专项训练,提升其他方法的熟练程度,从而培养学生对数的更全面的感悟。如:
下面的分数,哪个最接近0?哪个最接近1?哪个最接近?
把下面的分数填入合适的圈里。
比
小的分数
比
大的分数
以上两题的训练可以提升学生对分数大致范围的判断,促使学生选用与中间数比较的方法。又如:
比较每组分数的大小:和
和
和
和
先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分数有什么特点,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较更合适?因为有了观察分数特点的过程,学生就不会冒失得直接去通分比较,再通过交流、讨论,用分数的意义理解分子相同的分数也可以直接比较大小,而不必去通分比较。
2、对比反思,自主优化。优化的过程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参与,只有学生经历对比、反思、梳理、选择的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方法的优化,灵活选择比较方法。如:
在○里填上“>”“<”或“=”,比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
○
○0.6
○
○2.5
○
在学生独立完成后,不仅要校对大小比较是否正确,更要请学生针对不同的题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其中第2题可以化成带分数直接比,第3题可以和0.5(或)比较,第4题可以先约分再比,第5题直接和1比较,尤其第6题如果选择用通分法比较会非常繁琐,而选择“哪个和1更接近”来比却非常简单。这里6道题真正用通分法比较的只有第1题,由此说明,通分法虽然是一般的方法,但不一定针对每道题是最优的方法,打破学生头脑中通分的定势影响。这6道题基本涵盖了分数大小比较通分以外的其他方法,“比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无形中给学生提出了方法最优的要求,有能力的同学就会不满足于只比出大小,而要思考如何能快速地比出大小,要求的提升,促使了思考力度的提升。反馈后对产用其他最优方法比较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促使更多的同学自觉优化比较方法,使每个个体能实现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
3、强化步骤,突出“最优”。让学生针对不同的题选择最合适的比较方法,有其个体的独特体验和做法,但为了更多的同学或能力较弱的同学也体会到“优化”的好处,感悟“优化”的魅力,形成一定的优化步骤还是很有必要的。在一般学生的思维习惯中,看到两个分数首先判断“怎样通分”,看到一个分数和小数,首先判断分数“怎样化成小数”,现在要打破学生的思维习惯,形成新的思考模式。分数的大小比较“优化”程序如下:
![]() |
这个优化模式也许会让部分读者认为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陷入了机械操作,但正是有了这样的步骤,才使学生灵活思维有了拐棍,不再盲目地寻寻觅觅,尤其给了后进学生优化的工具,使他也能借着这个优化程序找到分数比较的“最优”方法,同样体验到思维创新的乐趣。这样的思维模式,也突出了教师对分数大小比较的新要求:不仅要比得对,更要比得妙;不仅要比法多样化,更要比法最优化。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可能对各种比较方法有了了解,对方法的优化有了感悟,但要使学生最终达成灵活运用合适方法的目的,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但有了优化的要求,有了优化的步骤,有了优化的尝试和体验,学生思维将不再停留在原地,有了更多勇气、更多灵动、更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