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减”背景下数学作业的多种形式
背景:众所周知,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将作业改革作为减负的重要方式,并提出诸多作业改革要求,如精炼作业内容,减少作业数量;丰富作业形式,增强作业趣味;优化作业评价,达成预期效果等。由此可见,在实施数学教学时,要想弥补传统作业不足,教师要以“双减”为指导,丰富作业形式,减少低效作业,增加有效作业,实现提质减负,助推学生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可以尝试设计多种形式的数学作业。
大部分教师认为数学的作业形式单一,除了练习还是练习,其实作业形式是影响作业趣味性的因素。教师要丰富作业形式,减少书面作业,切实增加作业趣味,这样不光对教师布置作业有挑战性,学生完成作业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也大大提高了。
(一)阅读型作业,让学生在“读”中学数学
阅读是学生建构数学认知的途径,也是学生提升数学语言能力的途径。数学史是不可多得的数学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支撑。数学史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契合小学生的兴趣点。所以,教师可以搜集数学史,设计阅读型作业,助力学生在读中学习数学。
以“认识小数”为例,教师通过“找一找”“做一做”“读一读”“评一评”等活动让学生一路“探寻小数的奥秘”。
在“找一找”中,老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小数。有的学生先去超市、商店、书店等各个地方寻找小数的影子,有的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认识小数,还有的学生测量书本、文具、书桌、玩具的长宽数据等认识小数。
在“做一做”中,老师让学生记录自己家一周的支出,并利用电脑制作了条形统计图。
在“读一读”中,老师让学生们利用上网查找了小数的相关历史,了解了小数的起源和发展,还有为小数做出贡献的数学家。有些同学将搜集的资料做成了PPT和手抄报,还有的同学录制视频讲解给大家听。
在“评一评”中,老师在全班展示活动成果,投票评出优秀奖。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不仅拓展了数学视野,还锻炼了数学阅读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绘制型作业,让学生在“画”中学数学
新课程改革倡导跨学科教学。数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例如,学生可以迁移艺术类课程的经验,用于绘制各种数学图表,辅助构建数学认知。对此,在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研读教学内容,探寻其与艺术学科的联系,设计绘制型作业,助力学生在画中学习数学。
以“初步认识四边形”为例,这一章是二年级的小朋友认识图形的起步,教师通过“小剪刀大智慧”“玩转七巧板”“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走进“四边形”。
在“小剪刀大智慧”中,教师让学生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剪一刀,拼成平行四边形。
在“玩转七巧板”中,教师让学生用七巧板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们创意无限。
在“画一画”中,教师让学生画“七巧板创意画”和“思维导图”,小朋友们在画画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也学到了相关的数学知识。
(三)游戏型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新课程改革提倡“做中学”理念。游戏是“做中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游戏化教学实践证明,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会增强学习欲望,同时轻松地掌握学习内容。教师应拓展课堂,以课后服务为立足点,设计游戏型作业,并引导学生体验游戏,促使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以“认识图形”为例,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课后服务时间,用积木搭建各种各样的造型,其他小朋友有的根据搭建的图形练习说故事,有的把图形画下来进行创作,还有的同学剪下各种各样的图形拼成喜欢的图形。如此做法,不仅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数学作业的趣味,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做到了“玩中学”,加深对所学的理解,锻炼了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有利于增强数学学习效果。
综上,教师设计多元丰富的作业形式,可以提高数学作业质量,助力学生有效学习数学,实现提质减负。鉴于此,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师要以数学作业为要点,灵活应用多样策略,减少作业数量,提高内容质量,增强作业趣味,由此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从而掌握数学知识,锻炼相关能力,实现增效减负,推动“双减”切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