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吴文娟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吴文娟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樊云璐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思思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锦婷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彬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淼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颖

    环科园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孙芸

    荆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田梦婷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琳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谢燕华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潇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让学”:追寻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

作者:刘淼  日期: 2022-07-25  点击:

                                                                                     

“让学”:追寻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

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刘淼  

【摘  要】“让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首次提出的。“让学”就是把课堂的时间、机会尽可能让位给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及其过程。真正有效的“让学”数学课堂应该让学生想学、教学生会学,更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只有践行有效的"让学”策略,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成就精彩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让学    数学课堂    学生  

成尚荣教授明确指出: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是“让学”。学习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要让孩子爱上学习、渴望学习。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以生为本, 教学应以学生“学”的起点为起点,以学生“学”的状态为状态,以学生“学”的进度为进度,以学生“学”的发展为发展。

(一) “让学”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想学

“让学”的前提是要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契机,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造学生乐想学的心理情趣,促进数学学习。

1.情境创设,重在价值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如苏教版四下“商不变规律”一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看谁算的又准有快?(120÷54  200÷50=?   2300÷506  30÷5=?

318÷63     108÷36=?

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口答的非常快。对于第三个问题,大部分学生答不出来。基于此,教师引导:像这样的算式之间是否会有一些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这些算式与得数之间的规律。教师通过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主动去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学生经过积极的身心参与,认真地归纳总结,会心生顿悟,豁然开朗,由于跳起来摘到了桃子,所以欣然自得:我发现了秘密,我找到了规律。

2. 巧设作业,激发兴趣

巧设作业,让学生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机会,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如在学习认识毫升的时候,让学生用学具滴水来测量,学习的氛围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课件所达不到的,答案虽然不统一,但孩子通过自己的活动,真正感受到了一毫升水到底有多少。另外,利用学具来研究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时,虽然最后会出现不精确的结果,但通过孩子自己眼、耳、手、脑的协同作战得出的结论,会让学生记得更深、更牢。

(二)“让学”的数学课堂教学生会学

“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架起从“学会”到“会学”的桥梁,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 “我要学 ”,从“学会数学”变为“会学数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1.在操作中,发现问题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摆、剪、量、折、画、拼等手段,调动学生的脑、眼、嘴、手等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知识,获得体验。

如:教学“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组织学生把8根小棒分别拼成正方形和三角形,调动学生调动学生的脑、眼、嘴、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由没有剩余引出有剩余,感知了余数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有余数的除法”来源于实践,使学生在有目的的感知过程中,迅速进入探求新知的状态。

2.在交流中,学会思考

有研究表明,在教学探究中组织学生质疑,有利于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

例如问题:“汽车上有30人,经过某站下去 15人,上来5人,汽车上还有多少人?”学生自主思考并列式解答:30-15=15(人),15+5=20(人)。算出结果后,教师没有就此结束教学,而是进一步追问:有不同的解法吗?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展开思考。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一个学生说:我还可以先算上来的人,在考虑下去的人。列式为:30+5=35(),35-15=20(),另一个学生想到:下去15人,上来5人。相当于下去10人。列式为:15-5=10(人) 30-10=20(人)

组织有效的质疑和思辨,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质疑,对知识的掌握更全面,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刻,对结论的表述更精准。

(三)  “让学”的数学课堂需教师引导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上“让学”,但学生的“学”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教师要发挥引导的作用,即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判断,及时点拨引领,为学生保驾护航。

1研究学情是第一要务

成尚荣教授明确指出: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这是教学的本质。学习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要让孩子爱上学习、渴望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有条件,要有帮助,是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情境中进行的。要想真正做到这些,教师就必须分析学生、研究学生,真正把研究学情落到实处。

在研究学情时,除了要了解学生的层次水平、心理现状等。教师关键要了解学生对这节内容能预知那些,学生的基础怎样?相关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如何?学生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兴趣如何等。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认识水准,能理解哪些基本的基础知识,能具备判断哪些是非观念等,作为老师在备课中要考虑,要分析。学情分析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了解学生的潜意识,教师要思考:相关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得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产生哪些错误? 如果出现问题时教师如何设置台阶来解决难点?教师要在做认真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思考:讲什么? 怎样讲?

学情分析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到不断细心的观察和耐心的总结。

2因势利导,适时点拨

由于小学生知识储备偏少和学习经验匮乏,要让他们获得系统而具有深度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善于进行点拨,提供启发性的关键问题。因为很多时候,学生之所以觉得某些问题比较难以理解和解决,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这些问题中的关键点,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启发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脚手架,让他们透过繁杂的关系找到问题的关键。

比如,对于这个问题“小明每分钟走55米,小刚每分钟走65米,现小明A地,小刚在距A地960米的B地,二者同时从所在地出发,两人相向而行,直至两人相遇。问相遇时两人所用的时间。”就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解答。但对于下面这个问题:小明每分钟走55米,小刚每分钟走65米,小狗每分钟跑300米。现小明和小狗在A地,小刚在距A地960米的B地,三者同时从所在地出发,两人相向而行,小狗则在两人之间不停地往返跑,直至两人相遇。问相遇时小狗跑的路程。学生们站在小狗跑的路线思考此题,就会陷入解决问题的僵局,因为小狗在往返跑的过程中,每次跑的距离都不相等,并且也不知道往返跑的次数。但我们跳出小狗跑的路线,从问题的本质出发,问题的解决就变得简单了。

为此,我出示了第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容易解答。对比两题,有的同学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他们所走的时间是一样的。因为知道了时间,题中也有小狗跑的速度,求路程也就不难了。

因此,教师通过点拨引导,既让学生明确了题目之间的互相联系,也明白了对于一些难题如何寻找突破口。如此点拨,既体现了教师引导的价值,又指明探究的方向,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尊重,数学课堂需要真正落实“让学“教学的精神,让学生学到真正意义上的数学。

                               

参考文献:

 [1] 成尚荣 《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批判性思考”》

[2]杨娟《让学——我的数学教学主张》

[3]王忠《数学课堂的价值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