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3-04-17
加入时间:2023-04-17
加入时间:2023-04-17
加入时间:2023-04-17
加入时间:2023-04-17
加入时间:2023-04-17
加入时间:2023-04-17
加入时间:2023-04-17
加入时间:2023-04-17
加入时间:2023-04-17
加入时间:2023-04-17
加入时间:2023-04-17
基于IEP框架下的“名家工坊”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 顾俊锋
摘要:以“IEP”为背景,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实践载体,依据岗位需求确定名家工坊课程教学标准,以“类别化课程、专门化资源、个体化应用”为理念,构建“私人定制”的创新教学模式,三方融合的教育模式、多样并举的教学评价体系。实践结果表明,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的岗位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学生职业高度。
关键词:IEP 名家工坊 现代学徒制 教学改革 个性化
一、“IEP”框架与名家工坊培养模式的同理性
“IEP”针对学生个体,旨在根据学生的学习特质与需要,提供最适当的教育服务,一方面可作为教学的方向,另一方面作为教学成效评价的依据,其核心理念是“不同学生、不同需求的个性化培养”。“IEP”是个别化教育方案,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就是课程开发。“以培养基础扎实、个性突出的传统手工艺人”为目标的名家工坊和“IEP”在培养目标上有内在同理性,它们都体现了个体化人才培养的方式,其教育理念对我校名家工坊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及课程开发有较高借鉴价值。故我们要借鉴IEP的建设理念和现代学徒制的指导思想,开发符合学生需求的名家工坊课程,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二、“IEP”框架下名家工坊课程开发的需求性
(一)陶瓷行业的需求
宜兴陶瓷产业经过不断的升级转型,陶瓷产品的发展已从实用化向艺术化渗透,独特个性风貌的陶瓷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随着艺术品市场多样化发展,人们对工艺品不同风格的追求,陶瓷行业也从紫砂陶一枝独大向紫砂陶、钧陶、青瓷、精陶、美彩陶“五花齐放”的格局发展,对于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的规格要求越来越高,“个性”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专业的“个性”-专业方向,人才的“个性”-特色化能力)。学校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培养从学校为主的整班实训式培养到校企合作工作坊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虽然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与陶瓷产业、行业需求比之任显不足,人的个体能力的培养得不到滋长,所以迫切地需要寻找陶瓷符合产业、行业需求,适合学生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模式,IEP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提出,契合了当下的需求,强化了学生个体特色专业能力,为陶瓷行业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专门化人才。
(二)专业发展需求
1.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涉及门类较多,个性化特征较为明显,有着许多默会知识,不能一概而论,就目前的教学内容难以实现因材施教,难以关注到个性差异。“IEP”重视学生“个体”的成长,与本专业“个性特色”发展契合,极大地解决了本专业教学难的局面。
2.学校教育课程过于统一,一般考虑到专业层面,专业知识琐碎、割裂,理论与实践脱节,“IEP”教育方案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一套完整教学体系,解决了课程多而不适的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有效学习时间,也突破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桎梏,实现对应能力的再提升,更是培养了学生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素养。
3.本专业导师、师傅、家长等各方对于学生的教育存在片面性,往往强调各自的方向,教育力较散,“IEP”实施专业团队合作的教育方式,构建了家、校、行、企紧密联系的、目标一致的教育团队,建构了亲密、稳定的多方关系。
(三)学生发展需求
陶瓷设计与工艺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专业,是江苏特有的类型教育,它将中职与高职两个学段有机集合,实现五年一贯制培养,兼具了中职与高职的类型教育特征,学生的身心状态,学校的培养过程,学生的职业发展均具有明显地殊性特,基于此,必须更关注学生的个性,来突破专业培养特色化不明确,不同类型陶瓷企业需求不均衡等困境,IEP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贯穿了本专业学生从入学到就业全学段,符合本专业学生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发展需求。
1. 学生身心发展需求。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入学起点为初中,入学年龄普遍在17岁,整个在校学习阶段要经历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较大,个性化差异非常明显。其次,学生入学成绩普遍在318-400分之间,属于中等及偏下状态,学生的自信心不强,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没有得到挖掘,五年制高职类型教育首先要解决学生职业发展认知、发展定位等问题,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信心、方法,实现特色化发展,持续化成长。
2.学生能力培养需要。本专业学生五年内要实现从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过渡,学生前3年为中职,后2年为高职,这两个学习层次不仅专业课程丰富,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多样,而且存在着中职与高职衔接的不同选项,具体体现如下:一是课程类别的丰富,有强调学生共性、基础能力的专业平台课程,有强化学生创意、技能技艺的专业核心课程,有突出学生个性、特色能力的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二是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紫砂陶、钧陶、青瓷、精陶、美彩陶等行业各个门类,从了解到运用,从知识到能力,从作品到产品,从专业技能的训练到职业综合素养的迁移;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订单式、名家工坊式、产业学院式;丰富的资源,多样的方式,需要从学生个性入手,挖掘学生擅长并喜爱的方向,提升学生与教学的适合度。
3.学生就业、创业需求。五年制高职教育按照‘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服务当地、彰显特色’的工作思路,坚持服务本地发展的办学定位,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旨,专业设置对接当地企业。就目前宜兴陶瓷企业需求及后续发展来看,企业普遍呈现“专、特、精”的人才需求,每个企业招收人数不多,企业招收专业门类分布较广,企业对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较为看重,具有明显的在地性。从学生创业角度来看,目前学生的创业主要形式是创办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经营目标明确,或制壶,或陶刻,或青瓷......单项技能应用广泛,从商品销售角度来看,除产品的制作质量,更看重产品的创新和创意。
三、“IEP”框架下的名家工坊课程开发路径
(一)名师工坊课程设置原则
1.组建团队,协同原则
整合学校、行业、企业、社会资源,集学校骨干的教师和紫砂行业大师、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名家工坊领衔人主撰,其余各方参与合作,最大限度保证开发课程的特色化、专业化、个性化。
2.定制课程,分类原则
(1)课程的开发基于职业能力,依据行业的不同分类完成不同行业类别的课程框架设置。通过行业调研,对目前陶瓷行业进行分类:紫砂陶、钧陶、青瓷、精陶、美彩陶五个大的产品类别,根据这五个不同类别分别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根据职业能力归纳出专业能力,并将专业能力分解为理论知识点、技能知识点、素质要求等;根据技能学习需求,结合行业产品需求,设置项目化、产品化实操任务。
(2)课程的开发基于不同专业方向,根据行业的分类进行名家工坊专业类别的定位。从专业方向上划分为紫砂陶、钧陶、青瓷、精陶、美彩陶等名家工坊;从区域上划分为校内名师工坊,校外名师工坊,行业名师工坊。
(3)课程的开发基于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优势强项、能力特长、实际需求来进行课程内容的编制。
3.课程实施,发展性原则
通过市场调研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在“名家工坊”培养模式特征的基础上结合“IEP”教育特征,开发了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名家工坊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标准,明确具体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名家工坊”培养模式将传统陶艺传承的师徒制与系统性职业教育进行结合,“IEP”教育方案将行业、专业特色与人的特长进行了结合,通过“IEP”下的名家工坊的系统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基础技能,获得了基于兴趣爱好的传统手工艺的具体经验知识,掌握了基于个性特长的传统手工艺的实践技巧。
(二)名师工坊课程内容设置
(1)盘活校内外资源,拟定个人成长方案
学校设立三类12家“名家工坊”,邀请有代表性“绝活”的传统手工艺行业名家、专业教师中的技术高手为“师傅”,建设各具特点的“名家工坊”,为“学徒”提供不同的选择方向,并根据一定配比招收“学徒”,确保“名家工坊”实现因材施教。根据学校在招生简章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组班,开始规划学生个人成长方案,记录学生兴趣、特长、专业发展意向,并进行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后续学生通过进行双向选择,可以进入不同专业类型的名家工坊学习,工坊领衔人根据学生个体特色进行专业细分定位。
(2)结合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定制私人课程方案
工作坊培养模式将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师徒制与制度化职业教育进行结合:一方面,学生通过系统学校职业教育养成美术理论、书法、绘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学生在工作坊接受行业大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教学,通过项目训练,最终形成独立完成传统手工艺作品项目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进入工坊,学生的学习将分多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本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学习,提升学生个体基础专业能力;第二阶段根据学生现状,学习情况,兴趣点、能力点及学生意愿,由工坊领衔人组织课程委员会进行研讨,学生进入专业方向细分课程学习,明确学生专业特色能力;第三阶段,根据学生学习意愿及专业能力的强弱,通过师生共同协商,双向选择,根据现代学徒制专业指导委员会认定,学生可进入校外名家工坊,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3)整合就业与创业多路径,设定单人职业方案
工作坊既是教学机构,又是面向市场的创作工作室。学生学习项目作品根据价值,由工作坊推向市场,实现多方受益,同时让学生初步接触市场活动,接受“情境化、真实化”的创业教育,初步培养创业素质与能力。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方向及职业发展进行不同的职业定位,在专业方向对口的基础上,按照能力的强弱、职业发展意愿进行分类择业,做到“学生自主选择+学校按需推荐”。例如:制壶的学生,能力一般的推荐到企业制壶条线,能力中等的推荐到校外制壶工坊就业,能力优异者推荐跟随制壶领域名师继续学习,为创业做好准备。陶刻、堆花等其余方向的学生亦是如此。
四、“IEP”框架下名师工坊教学改革创新点
(一)创新了私人定制的教学模式
打破常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选择的专业方向,进去对应工作室进行专业实践;工作室导师根据学生个人成长档案为每一位学生选择相适应的课程,课程内容包含专业方向课程和拓展文化课程,并将两者结合,以任务、活动、比赛等形式为载体进行实施,每月进行学生的考核评价,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每一位学生课程内容,实现学习效能最大化。
(二)创建了传统手工艺“IEP”特征的组织架构
学校设立“教师名家工坊”、“驻校名家工坊”和“签约名家工坊”,三类“名家工坊”与学校课堂协同、校内与校外结合、课程培养与课外养成结合,形成以“名家工坊”为形态、具有“IEP”特征的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的组织架构。
(三)创造三方融合的教育模式
依托“名家工坊”,学校将创业教育的融入到了传统手工艺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日常专业教育就是创业教育过程,在工坊专业教育过程中实现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创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并利用工坊平台和相关市场化机制,创造学校创业教育链,形成学生-名师工坊-市场三方融合的教育模式的创业教育生态。
(四)创设多样考核方式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取不同方式、不同角度、不同情景的考核方式。
1. 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进行教学任务,师生共同制定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习内容及其考核标准了然于胸,有目标、有方向、有兴趣地进行学习,使得任务达成度较高,考核效果也较好。
2. 评价方不再单一,有名师工坊领衔人发起,邀请陶瓷行业大师、企业专家、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一起对学生进行评价,实现了各关联的多方考核。
3. 定期组织名师工坊学生作品展览。既是学生的学习成效的展示,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过程,既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塑造其自我效能感,也促进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的学习反思。
4. 名师工坊学生优秀作品进入市场,接受市场评估。
五、结论
本文依托“IEP”框架,以“类别化课程、专门化资源、个体化应用”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构建“私人定制”的创新教学模式,便于教学活动有依、有序、有趣开展。形成了三方融合的教育模式、多样并举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了学生个体化培养,特色化发展,综合化成长。
参考文献
[1]于素红.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趋势[J].中国特殊教育,2012,(03):3-8+27.
[2]林建忠.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下的陶瓷雕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36):214.
[3]谢根生.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江苏陶瓷,2021,54(06):14-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