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4-03-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轩(化名):1岁6个月时,无明显诱因无法张口,说话未予治疗,好动爱奔跑,注意力不集中。2020年9月入园随班就读小3班,南京天佑儿童医院诊断发育性语言障碍,智力发展缓慢,现就读于中3班。
二、前期融合做法:
1.医生诊疗
·康复训练:ST改善治疗幼儿言语功能。
·经炉磁:促进血流动力学改变,调节神经递质
·特殊穴位针刺:改善幼儿神经功能
·中药汤剂:小儿智力糖浆、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促生长发育
(数据来源出院记录单)
2.建立个别化教育计划
·感觉统合测试报告单:轻度
·ppvt儿童智商测试报告单: MA(智龄)两岁三个月
·IQ:60轻度智力发展迟缓
·0~6岁儿童心理神经发育报告: 大运动:79.1精细运动;72.5适应能力:62.6语言:42.9社变行为:49.5智龄:27.9发育商:61.3
(数据来源出院记录单)
基于评估报告,于2020年12月建立计划
3.实施计划
经过小班一年的个别化学习,轩轩的状况已经有一些好转。轩轩说话的意愿明显高涨;发音方式有所改变;口齿相较于没有训练前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其语言发展能力明显与同龄幼儿相差较弱,且同伴关系有待改善,社会交往中的语言交流偶见发生,于是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三、识别幼儿特征,形成调整动态化
关注问题:
1.教师在观察小轩,总是只观察他的语言发展。这固然重要,但小轩仍然是一个在发展中的幼儿,其他方面也要顾及,不能忽略。
2.观察、识别幼儿特征时,教师对小轩的严谨度、客观性还有待加强。
产生思考:
如何正确识别小轩的特征后,形成最佳的调整方式?
1.尝试评估小轩
在融合专职教师培训中实操评估,陌生的人群对特需幼儿进行评估时,有的反应出来的是一种抗拒,不配合。有的特需儿童配合,但是老师在评估时过于追求结果,一直在不断的暗示孩子,所得出的结果并不客观、真实,有很强的主观性。
我们是在与小轩有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建立一种长期的联系。通过观察对孩子行为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进行评估。评估的程序需要严谨,严格按照客观原则,不多说一句话,不少说一句话,多看实际表现,少揣测,尽量全面具体。
2.干预后调整
评估后的干预实施,要进行思考,计划一些支持策略,策略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有研判,使用的策略达不到目标,就要转换策略或者降低目标难度,达成目标之后,要进行一定的强化,巩固行为。
四、聚焦内隐学习,重视融合无痕化
理论支持:
内隐学习,指个体不自觉地、无意识地获得环境中的复杂关系知识的过程。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一个属自在学习,在无意识和直觉中,不需要付出注意与努力的领悟与顿悟,甚至难以用语言描述;一个属自觉学习,属有意识、有目的、需付出意志努力的思考与记忆。
内隐学习为学前融合教育提供了指引,主要表现在:
1.特需幼儿与普通幼儿可以在同一空间学习,建立学习共同体
2.两者在学习潜能方面的内在相似性,关注幼儿的优势与潜能
3.两者社会性发展的互补性,有效的融合是强调共性与潜能
关注问题:
1.一方面由于教师们对融合教育的理念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轩轩自身能力的发展,双重因素导致了幼儿在普通班级活动参与程度较低,常常游离于小组、集体之外。
2.在实施个别化教育时,过渡关注小轩的语言障碍
产生思考:
该如何形成有效、无痕的融合教育?
实践解决:
1.改变当下的小环境,打造学习共同体
每天与小轩密切接触的就是小环境,随班教师对融合教育也存在疑惑,笔者去年正好参与过南京融合教师的培训。于是回园开展了沙龙活动、专题讲座。让一线老师初步认识融合教育,打破原有认知,不是把特需孩子放在教室一起活动或者隔离式的单独教育就是融合的错误观念,并一起探索融合教育的新方法。
这样的观念倡导下,我们的老师与幼儿共同为小轩建立一个和谐的人文小环境。普通幼儿在隐性环境的影响下 还会主动帮助老师与小轩交流,在一日生活中与他增加互动,邀请他一起进行游戏。
2.梳理小轩的优势与潜能,优化现有方案
在一开始的小班个别化教育方案中,只是梳理了小轩的劣势,忽略了他的优势。于是我们立刻进行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发现小轩动作发展,数学操作中比其他小朋友要占优势。而且他在音乐、体育方面都是有潜能的。我们将这些增加进方案中,并利用他的优势与潜能,教师设计一些情境,有意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认知发展。
如:让小轩成为户外器材管理员,协助其他孩子搬运材料,产生有效的互动;在资源教室我们让小轩倾听歌曲,将歌谱的图片打乱,小轩发现、交流,重新操作排序,利用小轩音乐潜能这一优势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3.调整小轩的小组搭配,形成发展互补
我们在分组时不强调小轩是特需幼儿,因此6人一组搭配时采用的方式是“优势领域幼儿+劣势领域幼儿”,每一个幼儿有他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一个团体中,每一个幼儿既是优势领域儿童,也是劣势领域儿童。语言发展有比小轩好的,但动作发展却没有小轩发展得好等等,形成互补,考虑幼儿发展的整体性。
4.重视小轩的一日生活,关注隐性目标
关于小轩的学习目标,我们提倡外显目标+隐性目标。外显目标固然重要,但我们依然要在生活中关注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因此我们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利用《幼儿活动矩阵》进行灵活地课程调整、嵌入式教学、焦点行为策略使用来达成外显目标,在互动中观察小轩的态度、情绪情感等隐性目标。
五、发展融合样态,强调场景多样化
理论支持:
《幼儿园户外探索与学习》导言中提到:虽然早期儿童教育与特殊教育,曾经因为不同的哲学观和教育策略,而被认为是不能够相互兼容的两个领域,但是一种新的思维要求,将这两个领域融为一体。这种新思维的基础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首先是儿童,而残疾只是这类儿童个体性的一个方面而已。
所以基于这样的理解,这本书对儿童及成长的必要条件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担心如果儿童没有与大自然建立密切的联系,那就错过了对他们的发展和幸福来说很重要东西。
笔者结合内隐学习,在思考能否拓展小轩的学习情境,在自然的学习中将外显要求内隐化,在同伴的支持下,再将内隐学习外显化。
关注问题:
1.小轩在语言发展方面其实已经有不少的变化,只是在集体教学当中,他与同伴的互动是相当有限的,包括在角色游戏中他也是很少听到他用语言去进行主动交流。
2.在相对开放的户外环境中,他又是非常激动的,与同伴会出现互动,但是我们发现他是经常抢同伴的游戏材料,发生矛盾。
产生思考:
如何支持特需幼儿参与自然的学习呢?在自然的中学习,他又会怎样和同伴进行互动?
实践解决:
1.充分利用课程游戏化的优势
以往我们只注重普通孩子的课程审议。我意识到现有课程的审议并不支持特需孩子的发展,只是让特殊孩子追随普通幼儿的脚步。为了挖掘课程的融合教育价值,教师可以自主灵活调整内容。
利用时间弹性化管理这一优势,从室内转到室外,给予时间上的充分支持,将其置身于户外空间,让班级里的幼儿多次带他一起去亲近自然,不过出现交流的次数只有一到两次。
2.调动小轩家长参与
我与小轩妈妈沟通,建议由她为自己儿子发起在自然中探索的活动,小轩妈妈很支持,于是在早晨入园后,她带着儿子和组里的小朋友在户外阅读绘本《我们一起捉昆虫》,阅读过程中小轩就和妈妈产生了两次主动互动,并且激发了去幼儿园草丛中寻找昆虫的兴趣。
我们还特地和小轩的妈妈交流,告诉他户外自然游戏对孩子发展的好处。
3.教师、同伴的协同支持
小轩用铲子去寻找泥土里的小昆虫。刚开始,他只是观望,慢慢地开始模仿,跟随其他幼儿的轨迹一起活动,出现了一些肢体上的交流:传递工具、拍打同伴的肩膀等。
小轩和伙伴们在铲土的时候还发现了长在草丛里的菌菇,大声的告诉伙伴们,这是有宝藏的地方。
当伙伴们发现昆虫的时候,同伴们让小轩去用铲子把它放到杯子里,小轩说自己比较害怕。于是同伴帮助小轩把昆虫放在铲子上,递给小轩。小轩又带着铲子给教室里正在收拾区域的小朋友观察。在这次活动中,小轩的交流超出以往的次数,让我们感到非常的惊喜。
4.聚焦小轩的体验而非教学
在自然的学习中这点适用与每一个幼儿,针对特需幼儿也有其独有意义。成人会着急于他们的目标达成,担心他们会搞砸,会进行不下去,会在没有意义的摆弄、观看。事实证明,体验的过程中整个环境会影响他们,会引发更多的互动,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我们老师真正需要做的是,给特需幼儿提供机会,创设自然学习的情境、工具、材料等。如我们让小轩参与体验晒柿子的活动,从真实情境中获得发展。
六、总结
学前融合教育在探索的道路上虽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在不断的努力下家长、教师初步的了解了融合教育内涵,为未来建构和谐融合的社会大环境奠定了基础。现阶段我们就是将幼儿园内部所存在的一些对融合教育的错误观念进行更正,树立正确的融合理念,以此为契机,广泛学习,深入实践,在行动中调整幼儿园的融合课程,使其更加符合特需孩子的需要、兴趣、能力、经验等,发挥普通孩子与特殊孩子之间的共性与潜能,初步构建融合课程调整的方案以及支架,进行实践,加强家园之间对融合教育合作力度,最后形成真正能够帮助特需孩子不断发展的融合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