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
《让谁先吃好呢》是一个幽默生动、结尾出人意料的绘本故事,将乏味的“排序”完美地蕴藏在美妙的故事里,将绘本与数学知识、生活经验完美地结合起来。所以我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了此次数学活动。在活动设计中,我以“让谁先吃”的故事情境为切入口,利用情境推动幼儿对于高矮、大小和轻重排序经验的不断建构,活动目标在过程中自然展现、层层铺展、一一达成。让幼儿在活动中表达、探索、操作,潜移默化地学习到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
1.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2.能按要求进行轻重排序,尝试记录结果。
3.积极参与排序活动,体验排序中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动物朋友,你们看,它们都是谁?数一数一共有几位朋友?
2.他们都张开了嘴巴,他们发现了什么呢?
3..原来是一个有红又大的桃子,馋得动物们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可是6个动物1个桃子,让谁先吃好呢?
二、结合故事,引导幼儿按动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一)按动物高矮、大小、长短排序。
1.按个子的高矮排序。
长颈鹿把脖子伸得长长的,它会说些什么?长颈鹿说:“这个探桃子就应该给个子最高的先吃。”其他小动物不服气,要求比身高。
(1)小朋友们,你们之间有比过身高吗?可以站起来和你的伙伴比一比,交流一下你们的方法。应该怎么比呢?
小结:两个小朋友背靠背站在同一地面,用目测的方式进行比较。
(2)那动物朋友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比的?
小结:小动物是站在大树旁,和大树比,就能知道谁高谁矮。
(3)交代要求,让幼儿在操作纸上排序
谁最高?第二高是谁呢?第三高呢?接下来轮到谁?第五高?最矮的一个是谁呀?请小朋友在操作纸上,按身高从大到小,在同一条线上给小动物排序。
(二)按嘴巴的大小排序
可是鳄鱼不服气,他说不行,你觉得鳄鱼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呢?鳄鱼说:“这个桃子就应该给嘴巴最大的先吃。”
1.动物朋友都张开了嘴巴,他们是怎么比的呢?
小结:他们在嘴里塞了一个球,谁的球大,谁的嘴巴就大。
2.交代要求,让幼儿在操作纸上进行排序
三、引导幼儿按动物的轻重进行记录和排序。
(一)讨论比重方法
可是犀牛不满意,它会要求比什么呢?犀牛准备了一件东西(跷跷板)他想比体重。跷跷板的一头坐上小洞,一头放石头。
1.猴子,兔子,毛毛虫坐上了跷跷板。他们谁最重?第二重?谁最轻?为什么?
小结:跷跷板平着代表两边的体重是一样的
2.长颈鹿,鳄鱼,犀牛做上了跷跷板。他们谁最重?第二重?谁最轻?为什么。
小结:压下去的重,翘起来的轻。
3.请幼儿说一说动物的重量排序
(二)联系生活进行操作
1.交代要求,幼儿操作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都有重量,除了跷跷板可以测重。老师手里的秤,也可以测重。每一个东西放在称上都会显示数字,数字越大就越重。
今天沈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许多材料,四人一组选择六个物品,用物品秤测一测,并记录下来。
2.请幼儿上台交流结果
四、引导幼儿思考逆转排序。
兔子和猴子不同意,猴子的尾巴最长,兔子的耳朵最长。只有小毛毛虫,不论比什么,他都是最后一名,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帮他,让他变成第一名吗?
小结:可以反过来,这第一名不都是毛毛虫嘛!大家一致认同了,于是毛毛虫痛快地钻进桃子里先吃了起来。
五、拓展延伸:排序在生活中的运用
动物们依据自身的特点都找到了第一名的地方,其实在你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第一名,请你们回去想想自己在什么方面是最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