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4-03-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我们经常会抱怨班上的幼儿学习的时候没有积极的反应,主动性不高,很是被动。我们也尝试着从活动的选择、教玩具的准备以及活动过程的设计上大花心思,然而成效并不大。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调整对学习这一概念的认识,幼儿园的孩子的学习并不同于小学孩子的学习,幼儿园的孩子的学习是一个大范围,活动是学习,生活是学习,游戏也是学习。上课并不是不可以,但是要实施不是小学化的教学,而应该实施幼儿式的教学。
其实幼儿是天生的好学者,在生活和游戏中好动、好奇、好问,这就是主动学习。这就是幼儿在认识世界,求得发展的需要。但是为什么有些幼儿在老师眼里的标签是“不好学”呢?可能老师的不好学指的是上课时候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实上课这种方式本来就不太适合幼儿,这不符合幼儿的特点,他们就会厌烦。
在这所举近三十个案例中,从每个活动的生成到组织过程,再到成果呈现都非常的详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活动后分三个层面的反思与评价。首先是执教者作为当事人对自身教学组织的梳理与反思,然后是同伴作为旁观者对活动的评价与建议,最后是专家理性的总结与指导。如果说执教者的反思多停留在实践层面的话,专家的总结则更具有理论的高度。这样分层次的评价,既清晰又全面,引导我们能够从多个层面去认识和思考教学的价值,既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对我们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也有很大的启发。
“手帕就像一块大大的魔术布,能在老师的巧手编织下变成一个个神奇的小动物,小玩具。”,这是一节社会领域的学科《好玩的手帕》,开展这个活动,我本来是要到达这样的目标:1.尝试各种方式玩手帕;2.欣赏手帕上不同的图案与色彩。
这节教学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幼儿观察手帕上的图案,培养幼儿善于观察的潜力,自己动手来玩一玩小手帕。于是我依据纲要中的资料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第一环节谈话引入,以故事的形式引入主题,了解小手帕有很多玩法,激发幼儿的兴趣。第二环节观察手帕上好看的图案。第三环节请幼儿自己玩一玩小手帕,并对其作品进行评价。
当我在走进活动室,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孩子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现象:教室在讲解手帕图案时,有部分幼儿分心。我还从孩子们的操作中,观察到了学习上的这种现象:不能较好地自行玩手帕,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讲解,由于教师的示范玩手帕,局限了部分幼儿的创造力。
这些现象让我明白了原先的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被引导的。因此,我觉得原先的教学设计能够这样调整:1.讲解手帕图案时,时间能够缩短;2.多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完玩手帕。
经过我的反思,相信再次进行类似操作活动时能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作力,让幼儿养成自己动手的好习惯并学会用语言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
学习的内容应是幼儿感兴趣的,例如,自然常识的内容很多,要选择孩子喜欢的、想知道的进行,不是按教材本本走,更不是主观臆断地“赐予”幼儿。
学习的方式一定要符合幼儿特点,例如学习数学,孤立地讲解则效果不好,即使配上教具也不行,但是,让孩子动手摆弄,在有趣的操作中学习数学,孩子就会有积极性。若让幼儿的操作能自选、自便,孩子不是就主动起来了吗?再如学习自然常识,不能只是看图听讲,若动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又动手,又动脑,怎麽会没有积极性呢?总是老师牵着孩子走,孩子必然是被动的,现在倡导教育追随幼儿,要根据班上孩子的需要施教,要让孩子主动参与,才能调动积极性与主动性。
合上书本,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因为这些案例的设计理念新颖,环节清晰,方法灵活,我们不妨根据书中的建议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加以适当的改动,也尝试一下,我想,在实践中去理解书中的理念,应该会更有成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