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4-03-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最近读完《和孩子们一起高质量成长——幼儿园课程建构与实践指引》感触颇深。书中有一段话“幼儿园课程是中介、是工具、是支架,它是为了实现幼儿教育目标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用工具、支架,支持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行动获得各种经验的过程”引发了作为一线教师的心灵共鸣。正如前言中所言:本书的撰写立足于让课程更好地支持幼儿高质量地成长,通过“问题导入——理论阐述——实践拓展”三个模块,从问题出发,呈现理论,结合实践探索,指引幼儿园课程的实践工作。案例式的情景再现到理论分析,从“如何做”、如何“高质量地做”进行专业引领指导。
一:感悟一:幼儿园课程建设是一个“陪伴”和“加入”儿童生活的过程和行动。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
1.关键词:“陪伴”和“加入”。“陪伴”和“加入”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们成长的引导者和陪伴者。通过“陪伴”和“加入”幼儿的生活,教师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有趣、丰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首先,“陪伴”意味着教师要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关系,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和指导者。“教师是观察者,是和幼儿一起成长的重要他人”。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作为观察者,观察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和经验,通过反思、调整来支持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主动行为,帮助他们拓展各种探究机会。通过“陪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从而设计出更符合他们发展规律的课程。
其次,“加入”则强调了教师要主动参与幼儿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教师需要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游戏、社交、学习等方面的活动,并将这些活动融入到课程建设中。教师通过加入幼儿的生活,帮助他们扩展生活经验,提高生活技能,促进全面发展。
2.关键词:“生活”和“行动”。“幼儿园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充实幼儿的生活。”生活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也是一种体验,可以追随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都应是生活课程的内容。幼儿园的课程应该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课程回归幼儿生活”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和探索,通过将课程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还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以我园开展的“劳动微项目”研究为例:我们在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基础上开展的“劳动微课程”研究,将劳动教育渗透进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强调通过细微、日常、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启蒙幼儿劳动意识、培养幼儿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等。
如:在幼儿园生活中,日常生活自理是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建议“指导幼儿进行餐前准备、餐后清洁、图画书与玩具整理等自我服务,引导幼儿养成劳动习惯,增强环保意识、集体责任感。”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特点,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和任务:一是“自我服务”类劳动活动:自主点心中幼儿自己拿取点心、收拾桌面、漱口擦嘴;自理能力方面,幼儿学会自己穿衣服、整理床铺、洗漱、上厕所等基本生活技能。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幼儿可以逐渐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为未来的生活奠定基础。二是“为他人服务”类劳动活动。如“小小值日生”,大班幼儿自主商讨值日清单、规划值日内容、设计值日安排表、积极主动参与值日生活动并记录值日内容,通过擦拭桌椅、整理区域材料、小班长、小警察维持秩序、过渡环节照顾自然角,浇水、喂食等活动,实现为他人服务的劳动价值与成就感。不仅如此,我们还根据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和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开展种植饲养活动、节庆教育活动、环保公益活动等劳动微任务,实现劳动内在价值。
劳动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劳动“微项目”注重“做中学、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如种植园活动,到大自然中学习,远比固守在书本里更直观、有意义。幼儿在活动中不是观望式的旁观者,而是亲临、动手的参与者。从松土、种植、照顾到最后的收获,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学会了如何照顾植物、植物的生长与气候、土地的肥沃有关、记录植物的生长等等。“做中学”过程式的体验种植的不易、从而学会感恩农民伯伯的付出、珍惜劳动成果、更深刻地理解幼儿园开展“光盘行动”、节约粮食的重要意义。这样的劳动教育课程生动、有趣,更直观、更具体。幼儿在种植过程中体会到做好任何一件事需要付出汗水与勤劳的道理,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是学会了执着、付出的良好品质。
二、感悟二:“幼儿园课程建设应以儿童为准则,考虑儿童的兴趣、能力、经验,将教育目标蕴含在有准备的环境、工具和支架之中,通过支持儿童的生活、游戏,展现课程的过程和价值。”
幼儿教育理念日新月异,教师的课程意识逐渐增强,“支持”、“有准备的环境”、“行动”这几个关键词,成为教师“陪伴”和“加入”儿童的重要手段。
1.关键词: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包括提供富有美感意趣、真实开放、规范秩序的物质环境;也包括创设关怀与关爱的氛围、强调独立与共融、榜样与支持并行的人文环境。”
如:我们在实施幼小衔接课程时,从“软、硬”环境创设入手,通过营造宽松舒适的“软环境”,尊重幼儿的个性需求、平等爱护每个幼儿,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使幼儿感受到“我被爱、我能行”,以及“尊重、爱护、自信、坚强”,帮助幼儿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通过创设“幼儿需要”的硬环境,如乐美、开放的班级环境;趣美、灵动的户外环境等,激发幼儿的学习探究兴趣,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理能力,形成良好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及学习品质、学习能力。
如:我们实施的“玩美”课程,研究“以幼儿为中心的美工区域课程”实施。我们通过“追随儿童需求,做有准备的环境”,创设儿童需要的艺术环境来熏陶他们感受美的能力。比如合理空间布局,以“区中区”的形式把整个美工区分割成“绘画”、“手工”、“欣赏”三大版块,幼儿根据需要自行拼摆、拆分桌椅,便于幼儿进出、观察、展示、收整,体现美工区环境的灵活性。
2.关键词:支持。《指南》中指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开放性的材料,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儿童学习特点,做有策略的支持,相信其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
比如游戏空间支持,从聚焦幼儿的经验到支架幼儿更丰富的游戏,我们创设便与幼儿游戏活动的区域空间,从布局、光线、舒适性来考虑,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
又如游戏材料支持,我们投放开放多元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创作与发展。通过观察幼儿游戏兴趣和掌握程度,及时更新材料,组织幼儿讨论,在活动中还需要哪些材料,需要哪些帮助,尊重幼儿,以幼儿需要为主进行相应调整。当幼儿对某种材料的使用有相关经验,他们对材料的探究会比较感兴趣,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反思材料投放的科学性并及时提供层次丰富、难易都有的材料促进不同幼儿不同经验的习得与进一步发展。
再如游戏情景支持。在劳动微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强调要创设劳动情景的机会和条件,注重过程性,渗透游戏性,为幼儿提供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平台。比如大班角色游戏中渗透的劳动意识,幼儿代入生活中的角色“环卫工”打扫班级卫生,结合自主点心活动开设“小吃店”,为其他幼儿提供点心活动等。如大扫除时,教师以游戏的形式提示幼儿为小椅子洗个澡、帮玩具找家。寓劳动于游戏之中,使劳动变得生动有趣。
总之,《和孩子们一起高质量成长——幼儿园课程建构与实践指引》这本书像明灯一样照亮我们,指引我们如何高质量地开展课程实践:高质量的课程建设需要教师能主动学习、不断汲取、灵活运用教育智慧;高质量的课程实施,需要让“课程回归幼儿生活”,需要做到“陪伴”和“加入”。正如书中所言:“让教育智慧点亮幼儿教师,点亮幼儿教育”!让我们和幼儿共同合作、创造、一起高质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