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4-03-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多维观察 精准记录 深入分析
——记区域游戏中教师的观察记录
宜兴市官林第二实验幼儿园 芮秋瑾
幼儿的学习以游戏为主,如何在游戏中支持幼儿的学习呢?做好观察是很重要的支持策略。观察能赋予老师一双发现幼儿的“慧眼”,它是一个既看又想的过程,在游戏现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通道获得信息,不仅仅是观其行、听其言,更要思考为何行、以及其言背后的价值。如何做到多维观察、精准记录、深入分析呢?我以一次区域游戏中教师的观察记录为例来谈。
观察的方法有很多,整体观察、定点观察、追踪观察等等。今天我采用的是定点观察法,专用室场地足够大,材料也比较丰富,便于孩子们游戏,更便于我观察,发现孩子们游戏中的精彩。
详细记录观察时间、观察对象、观察地点也很重要。本次观察对象:大1班——钟艺林、刘峻瑀、王乾锐、乐乐、小马、王梓馨、欣宝、果果等,共12名幼儿。观察时间:2020年6月3日(区域游戏时间)10:00——11:00。观察地点:建构区(专用室)
观察记录是选取游戏中的典型事件写下来,对幼儿的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教师撰写观察记录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抓住“亮点”,进行多维观察、精准记录,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分析,依据这个设计能引导他们继续向前发展的各种活动。
(一)问题一:如何让“建筑物”不容易倒塌?
“精准记录”:刘峻瑀首先堆建着自己的“高楼”,采用以往的经验,将木板、旺仔桶叠加搭建。因为在泡沫垫上直接搭建,而且底层的牛奶罐子也是有大有小,所以看起来不是很稳,每叠高一层,都在摇晃着,要扶着下面的木板,调整一下,才能完全站立。只看见一旁的两个孩子,拿着两辆汽车,随意的开着。你撞着我,我撞着你,自娱自乐,玩的不亦乐乎。一不小心汽车开过头了,把刘峻瑀堆得“旺仔大房子”一下子夷为平地,这可怎么办?乐乐立马跑上去,连忙对着他道歉,可是刘峻瑀也没有一丝想要原谅的意思:“你们把我的房子弄倒了,你们赔!”一旁的乐乐毫不示弱的说着:“你能玩,我们就不能玩吗?是你堆得不牢固!还怪我们的汽车撞到了?”一听他的解释,立马感觉自己错了一样,就支支吾吾的说了一句:“那你说,怎样堆才会更牢固,要不我们一起堆堆试试?”
经过一番实验,原来倒塌的原因并不全是被撞击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底部不稳,大小不一的旺仔桶支撑不了越来越重的“大房子”,木板高度也不相同,不在同一水平线,很容易倒塌。刘峻瑀和乐乐两个人找到问题所在立马行动起来,不一会儿更高的高楼又建起来了,成功带来的喜悦无法掩饰,孩子们可兴奋了呢。
“深入分析”:孩子们对于太多材料在选择上会有多样性,但什么才能更好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引起孩子的关注,那就是他最感兴趣的物品,简单的由底部往上堆建是最为简单的,当孩子没有目的性的堆建时,只能随意往上堆,而这时,稳是关键词,在倒塌到重建的过程中,孩子们互相合作发现:同等高度的物体可以支撑住更高更重的物品往上堆建,而不同高度很容易倒塌,保持同等高度对于堆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孩子们在失败中成长,在失败中进步,在尝试中成功。虽然堆建成功,而怎样让孩子有目的性的自主创作呢?这个就需要老师给孩子们自主创作的空间。
(二)问题二:如何搭出更高的“建筑物”?
“精准记录”:在角落中,王乾锐和几个孩子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材料,从百宝箱里取出自己想要的材料进行拼搭。这时小马,也有了他的想法,他似乎很厉害的样子:“不就是个建筑嘛!我要堆一座大厦!看我的!”于是,对照着建筑设计图的样子,开动起来,吸引了一群孩子的围观,他用纸杯结合着泡沫板,开始了他的设计,一层薯片桶,铺一层板子,堆建了差不多接近四层,不一会儿,高大的建筑物平地而起,但看起来摇摇晃晃的。一转身,这“伟大的建筑”瞬间倒塌了。旁边围观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但并没有嘲笑,一副都很可惜的样子,这时,乐于助人的朵朵,赶忙跑过去拉着小马的手,对她说:“我们一起来堆,做一个世界上第一高房子。”原本快要哭出来的他,好像有了什么依靠一样,拾起了初始的自信重新开始,立刻变成了盟友,重新开始了搭建。他们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搭建,搭到第二层,又倒了。秋秋立马说:“是不是有风?”此刻小马暗自嘀咕着,可这是怎么一回事啊?他们又开始了尝试,这次他们把纸杯桶搁置在三角形板子的三个角上,把最大的一块三角形放在第一层由大到小依次堆砌,真的一座高楼平地而起(大概比当时游戏场地最高的男孩子还要高,因为大家都争先恐后来进行和这个做比较),小马一个劲在旁边:“你们比的时候当心点啊!”“乐乐你都没有王乾锐高,不要比了,肯定是你矮。”也有孩子孩子挑战:“能不能再加高?”,在乐乐尝试的时候,小马,双手隔空做扶着状态,深怕建筑倒塌,乐乐小心翼翼,放上去还没松手,就感觉建筑在摇晃了,立马说:“不行了,不能加了,要倒了。”之后这个建筑物就矗立在那里,谁走过去都是绕开,甚至速度都慢了,说是怕走路的风会“吹”倒建筑。
“深入分析”:孩子的自信来自于同伴的鼓励与支持,更来自于“试误”后获得经验的积累。对于这些已有的材料孩子们都很有兴趣,但是结合平时的围合、垒高技能,只能是一种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怎样才能是建筑物更高,这是需要孩子们的合作探索,多次试验发现:不同横截面的木块垒高,涉及到平衡问题,经过几次实验,发现由下往上,从大到小摆放最稳固,搭建层数最高。小小的挫折可以催化孩子们的友谊之情,同时也引出孩子们的深层的学习点,成功后,让自己的成就感倍增。
(三)问题三:如何搭出造型奇特的“建筑物”?
“精准记录”:孩子们对自己的设计非常满意,可是一位小朋友说了,我看到过很多建筑,你们肯定堆不出来,大家都像听故事一样看着她,我去过北京,北京是我们的首都,那里有很多特色的建筑物,有长城、鸟巢……孩子们环顾一周后,发现在我们的建构室墙面上,有很多的建筑图,也有很多前期孩子们的设计图、成果图。几个孩子围着墙面环境,喋喋不休地讨论了一会儿。
王乾锐取了一些牙膏盒、小纸筒开始搭建:“我也来试试看,我用这些材料能搭建成功吗!”捣鼓了好一会,成果出来了,满怀期待的对着我大声介绍:“这是我的‘旋转风火轮’,以前妈妈带我去游乐场玩了,游乐场里就有这个,老师,你猜猜这个是怎么玩的吗?”“你看,是这样的,这个是中间支撑旋转的棒子,旁边就能旋转了,但是不能有东西挡住,必须远离其他建筑。”“你看中间的棒子后面要用东西压住,不然这边就翘头了。”一连串的问题把我也带入了游戏的情节中。
“深入分析”:在这几个孩子身上,我更多的是看到孩子们对于生活经验的灵活运用,以及想象力的发展。首先王乾锐,他能大方的介绍自己的想法,说明对这份建筑很有自信,希望获得老师的赞扬,另外他已经能找出“旋转风火轮”制作的奥妙,必须周围无遮挡物,中间需要有物体支撑“风火轮”,还考虑了重力、平衡力的作用,说明他在游戏中,是在反复尝试、失败、再尝试中积累相关经验的。他是比较有耐心的,解决问题能力也得到提升。大班之间,同伴的相互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相互学习能力也逐渐凸显出来,分工也更加明确。
“精准记录”:在小木屋的一侧,只看见一个小小的身影一直在默默地堆着,看着自己设计的图纸,看起来都很不起眼,我很想知道他堆得是什么,就凑上去仔细观察了图纸,原来是一个胡乱的横竖木条围城了一个看似正方形的一个物体,那这会是什么了?我耐心地看着,我发现他先用两个小小的正方形木块撑起了一个长长的小木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不停的往上堆各种长度的木条。往上堆得木条一直滑下来,但他还是小心翼翼的往上放,可是情况并没有什么好转。这时,引来了果果的注意,果果也不敢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一直在尝试,他用四个木块撑起了“×”字型的一个形状,并慢慢的往上堆,而此时,这样往上堆建的大部分形状由原来的长方形上升转化为三角形和一些不规则图形的上升。中间还夹杂了一些小木块,架空堆建在上层的木条,使得最后木条越堆越多,有点杂乱,但离他的设计也越来越相似。最后两个人一起完成了最初的设计(是其中一个男孩子游戏前简单画的“草稿图”)。之后,有其他孩子来参观他们的作品,在他们的对话中,我才知道原来他们拼的是鸟巢,在我看来还是有点成效的。也有孩子追着他问:“你教教我,你怎么拼的?为什么这样拼?我们能不能这样、这样拼?”“下次我们再拼一个大点的,找点别的材料试试。”这个拼搭鸟巢成功的男孩子,从最初的默默无声,到现在,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一直滔滔不绝和同伴说着、笑着、讨论着,围着自己的成果,上下打量,甚至趴在地板上,查看“鸟巢”中间的镂空部分,满是欢喜的表情。
“深入分析”:这个孩子选用两头作为支撑点,使长条形木块的架空,而且能够不滚落达到平衡,从原来的的长方形尝试到“×”型结构,在孩子们几次调整尝试后,发现木条堆放成三角形状最稳固,垒的高度越高,也不容易倒塌。而中间用差不多高度的小木块作为支撑点,架空能承载重物,使中间也能形成镂空。孩子能坚持堆建,参考设计图,在不断调整中,获得初步效果。孩子能结合生活经验“桥梁建构”,边建构边讨论。大班的孩子能把自己的设计画下来,然后通过自己的方式,大致表现出来,已经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在这个期间,可能是有很多次倒塌的经历的,因为他叠加每一块木条,都是十分小心谨慎的,这也看出孩子在游戏中的认真专注,他正做着自己十分感兴趣的“工作”,所以他是全身心投入地,最终能成功,哪怕鸟巢不是很高,木条看起来也比较杂乱,但是它中间是镂空的,并且没有倒塌,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成功了,他就觉得很自豪,获得十分愉悦的游戏体验。
“反思调整”:在这个游戏的交流点评环节,我觉得可以由孩子自己为自己的建筑“起名字”,另外也可以让孩子交流一下,他们在建构中遇到的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开发出了哪些新的玩法、技巧。在材料提供上面,我觉得材料的数量要足,虽然种类多了,但是有的材料孩子不知道去用,也不会用,这也需要老师的一些指导、提示。另外对于班级的下次游戏,我觉得可以设计成同个建筑的拼搭,启发孩子们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式、拼搭同主题的建筑。比如就“长城”“钟楼”话题,大家一起来搭,在搭建的过程中,肯定孩子的创意是多样的,也容易提升经验,或者相互学习别人的经验。另外场地也很重要,开始孩子们搭建的材料,反复倒塌是因为地面不平整,有的是在泡沫垫子上搭建的,受力不均匀,也容易倒塌,老师也可以组织孩子们说一说反复倒塌的原因,这样下次游戏就可以避免。
观察是老师更好地了解幼儿心灵的主要手段,是分析幼儿行为背后原因的一条通道,也是老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在区域游戏中,老师需要对幼儿进行多维观察、精准记录、深入分析,当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耐心陪伴孩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