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史颖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史颖

    宜兴市融创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钰斐

    未知

    加入时间:2024-03-25

  • 程曦

    环科园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高岚

    新街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高竹云

    宜兴市进修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惠平

    新庄小学附属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秋瑾

    官林第二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沈英惠

    宜兴市融创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沈志超

    新庄小学附属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汤斯阳

    东氿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群

    鲸塘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章莉

    官林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唯一

    城南实小附幼

    加入时间:2022-05-25

  • 左梓杰

    徐舍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深度学习”视角下大班区域游戏的审思

作者:芮秋瑾  日期: 2023-04-10  点击:

摘要: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如何进行深度学习呢?通过投放生活化的材料、创设生活情境、介于问题探究、解决真实困惑的情况的下,深度学习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幼儿的学习能力、学习品质显而易见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大班、区域游戏、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也是一种基于实践探究的学习。[]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处于深度学习中呢?其实通过观察与行为分析还是能简单做出判断的,比如孩子学习投入程度、主动性、持久的好奇心、学习中的反思、创造工具的能力等等。大班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更多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与探究,在与材料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解决问题对话的过程中,不断习得经验。

一、源于材料——生活情境下的深度学习

    游戏的正常开展离不开材料的辅助,大班的区域游戏,更多地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幼儿熟悉的低结构、具有创造性的材料,这样能进一步吸引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帮助幼儿更好地开展游戏。大班的幼儿喜欢角色体验,他们根据需要创设不同的游戏场景,如医院、奶茶店、烘培屋、火锅店、警局、快递站等等。在“小鬼当家”主题游戏中,大班的孩子开设了一家自助美食餐厅。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大班老师游戏材料调整为以自然化和生活化材料为主,幼儿直接将游戏场地搬到了学校后操场的小菜园附近,使得游戏具备了无限创造的可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挥,推进幼儿的深入探究学习。游戏中“美食餐厅”需要用到的“食材”需要顾客直接进入菜园挑选、采摘。这样的环节,挑起了绝大部分孩子的兴趣,他们学会了分工采摘,在采摘的过程中,学会了仔细筛选最合适的“食材”。“你看,这片菜叶,颜色浅,我奶奶说颜色浅的就是嫩,炒出的菜肯定好吃。”“你看这颗茄子已经很多小茄子了,等我们下次游戏的时候,就会收获很多大茄子。”“比比看,哪个茄子是最大的?”“为什么番茄有一半是红色的,一半是绿色的?”“是不是绿色的那一半没晒到太阳?我来帮它转个身,过几天就会红了。”

    深度学习是幼儿自发自主、专注投入的一种最佳学习状态,它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才会发生。挑选食材的游戏,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在游戏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对蔬菜成熟的探究、坚持性得到提升。清洗区一直由几位女孩子负责,虽然在成人眼中看起来很枯燥的“洗菜环节”,在孩子们在游戏中充满着学习兴趣,而且她们十分认真、专注。“清洗三部曲”:看得出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丰富,并且这是在多次游戏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可以分工合作的,方便将菜清洗干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询问了老师、家长,还去食堂进行了实地参观学习,才得此经验。“分叶清洗”: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得出有的蔬菜叶子必须掰开才能清洗干净。“深度清洗”:像长在泥土里的萝卜、山芋、土豆等,是需要用刷子仔细刷洗菜会干净的。切菜环节虽然动作简单机械,但也是考验孩子耐心和坚持性,因为堆积起来的菜需要一步一步的切好,并且是要分类切好装盘的。孩子们通过游戏后发现,像菜叶类的只要横着整齐的竖切就可以了,但是像萝卜这种“一圈都是圆圆的蔬菜”,如果也按照这样的方式切的话,实在太大了,改变什么样的切法呢?在一次次的实验下,最终选定了他们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对切再对切之后进行竖着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相互商量、解决实际问题;能通过对比,获得新经验;能持续坚持,专注力有提升。炒菜环节是比较热门的工作,因为随意性大,以往厨师想放啥,就是烧出来的啥,孩子们都有意见,因为孩子们觉得杂七杂八的菜混一起,味道肯定是不好的。于是他们根据当季菜园有的蔬菜进行实时制定菜谱。个性化的菜谱隆重登场,绝对是农家乐的“典范”,糖醋圆萝卜、翻滚黄豆豆、长高小青菜、麻辣土豆家族、五彩花瓣汤、怪怪树叶等,而且每道菜谱,孩子们都共同商量出里面必须具有哪些原材料、如何制作,连装的盘子都要求清楚。有了菜谱的约束,厨师可是绞尽脑汁的配菜,时常听见厨师在吆喝:“再去摘点新鲜的青菜,再来点土豆丝”。这也是考验厨师对照计划做事的能力,并且要有观察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同时对记忆力也有要求,因为厨师不可能一直拿着菜谱,边看边烧,很多菜谱是需要厨师看一会会就立即烧出来的。而且有时会有新的要求出现,比如顾客临时点了一碗青菜面条。没有面条怎么办?厨师需要立刻吩咐旁边的搭档,和面粉,当场制作面条。有的菜出锅时,光用铲子是铲不出来的,厨师就会想到用筷子夹菜装盘子。

    生活场景化的游戏,带给孩子们的更多是经历性学习、经验性学习、提升性学习,每个不同的角色,都有各自的学习点、发展点,在游戏与学习的交互中,孩子们的学习品质也得到提升。

二、介于困惑——问题情境下的深度学习

    探究的核心是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幼儿探究的深度就取决于解决问题的深入程度。大班区域游戏中,幼儿常常会经历“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试错、不断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深度学习的大门就由此敞开,任由他们在其中汲取经验和知识。

    大班的建构游戏中,需要孩子设计“游戏计划书”,游戏中通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回顾活动”帮助幼儿从“想做什么、要做什么”的思考中梳理活动流程,达到由内而外的一个转变,从而建立自信、获得成功、愉悦的感受。“我想搭什么?”“需要用到哪些材料?”“用什么方式搭”等等,在既定的问题情境下,允许幼儿以自己的计划和执行去进行建构。比如,在“城市交响曲”主题游戏中,12名幼儿分开行动进行建构。设计图纸中有公园,两位女孩子在一角落合作搭建;图纸中有镇政府,一位男孩子感兴趣,他对照墙面中“镇政府”的图片,仿造搭建;图纸中有长长的马路,以及马路旁的树、楼房、交通工具、桥梁,几个男孩对此感兴趣,便开始建构马路。大家在取材的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以及对建筑物的初步猜测,选择合适的材料。在图纸一角,有一个“鸟巢”建筑,孩子们说这是今天难度最大的建筑,可能需要3个人一起才可以建成。询问原因:1.鸟巢是圆形的,中间是空的,和平时搭建的房屋不同。2.鸟巢有很多镂空,不知道用什么材料最合适?

    孩子们在不断失败、调整策略,商量解决,最终实验成功。①不同横截面的木块垒高,涉及到平衡问题,经过几次实验,发现由下往上,从大到小摆放最稳固。②长条形木块的架空,涉及到平衡,以及如何选取支点问题。在孩子几次调试后,发现木条堆放成三角形状最稳固,另外,三角形的面积越小,接触面越大,垒的高度越高,也不容易倒塌。中间也能形成镂空。③孩子能坚持堆建,参考设计图,在不断调整中,获得初步效果。④孩子能结合生活经验“桥梁建构”,边建构边讨论。就是选取两头作为支点,确保稳固,中间能承载重物。⑤孩子对垒高有探究,斜角垒高比垂直垒高,建构空间更大。在这个主题建构中,我们看到了幼儿深度学习的多种特征:积极主动性,计划和变化的不断调整,对平衡概念和“桥梁”原理、“三角形最稳固”原理的建构与理解等。

    深度学习需要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沉浸在他的游戏、探索中,让教师有时间去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好奇心、问题意识,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发生。后续持续观察中……经历了失败的挫折体验,但孩子们仍然不放弃,搭建的时间大概持续了1个多小时。他们在建构过程中通过个人生活经验、他人经验以及自己反思结果进行探索与调整,逐渐趋于真实问题情境下目标解决的达成。

三、立于操作——持续性探究下的深度学习

    设计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探究环境,支持孩子们的持续性探究。让我们看到孩子自然而然的学习,见到孩子水到渠成的发展。大班幼儿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富有挑战性的游戏。

    以大班木工区为例,木工活动中儿童认知发展机会的获得往往与木工材料、工具的认识与使用相联系。幼儿在创作期间,在对木头进行选用、裁制、组合、创作的过程中,存在着遇见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机会,也会有学习与运用数学、设计、工程以及艺术方面知识与才能的可能。[]就是这种我们日常不常见的木工游戏,带给了孩子们最新的体验。

    主题游戏“城市交响曲”中,关于房屋介绍中,孩子们对“吊脚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跃跃欲试。过程中,孩子为了要锯4个相同尺寸的木块做吊脚楼的角,他用到了尺子、记号笔,在锯木的过程中,发现木头中间有钉子,无法锯断,想到必须将钉子先取出,但是用什么办法呢?想到了锤子的一头,是可以用来拔钉子的,于是开始拔钉子,但是因为又要拔钉子又要固定这块木板,十分困难,想到了寻找朋友的帮助,最终钉子拔了出来,也完成了4个柱脚的取材。在制作木工房屋时,设计图纸中房屋顶是呈三角形状的,如何固定成了他们的难题。他们拿着木板这样摆一摆、那样试一试,钉子也是钉了拔,拔了钉,最终,一个孩子钉,一个孩子扶着木板,让2块木板对角成90度,这样就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屋顶了,和设计图也是十分接近。

    屋顶好了,屋面怎么处理?孩子随手找的木板很快被他们一一否定。高度不同,房子倾斜会倒;高度一样,但是大小不同,这样最多只能固定3面,还有一面就是倾斜的;木板太大,超出屋顶,容易漏水。这些都要求幼儿要专注、要坚持,遇到问题要面对,要能利用身边资源来解决问题等。最终他们确定了;需要2组板子,一组就是2块板子,每组要一样高度和大小,并且这个板子的大小不能超过屋顶。为了方便寻找,他们用尺子测量了屋顶宽度,凡事量到超过屋顶宽度的板子都直接被放弃。但是孩子们又发现,其实板子是长方形,如果长超过了,可能宽没有超过,就可以将板子竖起来当屋面,也是一样的,因为房屋设计图上没有规定高度。从画设计图开始,经测量、裁锯、拼装木条木板,到黏合,或者钉子、锤子敲敲打打,最后在大家的欢呼声中,吊脚楼顺利完工,最后呈现出可以站立的简单版吊脚楼,陈列于木工区的展示桌面上,每个参与其中的孩子都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孩子以吊脚楼的创作为导向,按照预先自己设计的图纸,从三角形屋顶的制作、屋面的合理布局到作品的整体组装中,他们的大脑在思考,全身协调有序地参与到木工作品创作的全过程中。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遇到问题,直接探究解决办法,主动思考、计划性强、会对比、有强烈的探究和操作兴趣,并能坚持完成作品,这样的学习品质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将“游戏”真正回归于孩子,对他们来说,“学习”不仅仅是“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学”,如学习兴趣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掌握等等。深度学习之路,虽然它不是唯一的路径,但却是一条独特之路。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能力已成为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如今,评判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关键不在于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整合、建构、迁移、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提升深度学习能力。[]在幼儿深度学习研究的道路上,我们才刚刚起步,仍需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