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4-03-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中班课程故事:“泥”好“鸭”
徐舍镇中心幼儿园 左梓杰
一、课程缘起:基于幼儿的问题
在泥巴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黄泥”能做咸鸭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句“我吃过咸鸭蛋“话题引起了好多小朋友的共鸣,大家围绕着“咸鸭蛋”讨论了起来,由此拉开了“泥”好“鸭”的序幕。
二、课程审议
“生活即教育,劳动即学习。”生活中的点滴都是孩子们学习的环境、探究的材料。对于“咸鸭蛋”孩子们充满好奇和疑问,根据班级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需要,教师和孩子们开展了“咸鸭蛋”的课程故事。
本次课程故事以幼儿的生活活动为起点,教师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幼儿在“讨论—观察—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收获了咸鸭蛋变化的意外和惊喜。从腌制咸鸭蛋的活动生成到最终的开展,幼儿利用原有的经验去进行探索,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的经验,同时萌发了科学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发展了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次奇妙的风味之旅中,孩子们探寻了鸭蛋的腌制古法,通过自主腌制、观察变化、比较探究,在“猜想—实践—观察—记录—反思”的过程中,收获了咸鸭蛋变化的意外和惊喜!
三、课程脉络图
四、课程实施
1. 课程缘起
团讨时刻:什么是咸鸭蛋?
萱萱:“我吃过咸鸭蛋,很香,和普通的蛋不一样。”
萌萌:“我在蛋黄酥里吃过,粽子、月饼里也会有。”
甜甜:“咸鸭蛋配泡饭可好吃了!”
多多:“咸鸭蛋是怎么变出来的呢?我们可以做吗?”
心怡:“那是不是在鸭蛋里面装了盐,鸭蛋就变成咸鸭蛋了?”
为点燃幼儿持续探究热情,满足他们体验的愿望,我们抓住本次讨论的契机,基于项目化学习特点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完成了4个准备:
(1)聚焦儿童经验,提炼问题网络图
(2)根据幼儿核心问题,整合驱动性问题
(3)调动多方资源,形成资源准备
(4)链接学科核心经验,设计项目预设路径
思考与分析:孩子们天生拥有探索和求知的能力,他们对生活中出现的新鲜事物——“腌制咸鸭蛋”充满好奇心,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怎么腌制,而是提供给孩子探究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尝试去观察、寻找、对比,在探索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答案。从前期了解中我们得知,幼儿对腌制咸鸭蛋只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咸鸭蛋的腌制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切身感受咸鸭蛋的腌制过程,了解到幼儿的经验水平,对我们接下来的探究有重要作用。于是,腌制咸鸭蛋行动正式开始!
2. 咸鸭蛋大变身
在孩子们的调查、解读下,我们发现大料水腌制法、裹盐干腌法、黄泥干腌法这三种方法最具有特点,所以我们想动手尝试用这三种方法制作咸鸭蛋。
一切准备妥当,孩子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开始腌咸鸭蛋了。
(1)初次实验:沾盐腌制
初次实验,孩子们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商讨着腌制法,他们设计计划清单,开始实践操作,从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我们的计划清单)
发现问题
小宗:盐不能包住鸭蛋。
君君:是的,盐刚沾上去,就掉下来了。
真真:那该怎么办呢?加点水试试看。
遇到的问题 |
解决的方法 |
教师的支持 |
盐不能包住鸭蛋。 |
1. 可以把整袋盐倒进去,把鸭蛋埋进去,这样应该可以腌制成功。 2.可以加一点水,有水就可以粘上去。 3.可以用塑料袋包起来,这样盐就不会掉下来了,全都包进去了。
|
鼓励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
教师的思考:
从孩子们萌发自己腌制咸鸭蛋的想法开始,我们欣喜地看到:
经验的建构 |
初期幼儿对腌制咸鸭蛋的经验是朦胧的,表面的,通过实地考察、对问题清单的调查,实际操作等,他们知道了腌制咸鸭蛋的材料准备,以及杀菌消毒的前期工作,建构了更深、更系统的经验。 |
计划单的制定 |
小组协商用表征将自己组的腌制方法表现出来,碰到问题有商有量,最后组员能协调多样化资源来解决遇到的问题(盐包不起来),帮助自己组来实施计划。 |
(2)第二次实验:黄泥腌制法
基于前期的经验,继续探索更合适的腌制方式,通过小组会议的形式,展开讨论,孩子们集思广益,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共同制定了腌制计划。
为了明确分工,提升工作的效率,我们决定分头行动,将大家分为若干个小组,行动开始啦!
组别 |
小组长 |
组员 |
材料组 |
3 |
1 9 18 19 27 28 |
清洁组 |
15 |
4 5 8 17 24 29 |
制作组 |
6 |
2 16 13 23 30 34 |
观察维护组 |
14 |
10 11 22 31 32 33 |
食用统筹组 |
12 |
7 20 21 25 26 35 36 |
材料篇
在老师的协助下,材料小组到园外、生态园等地点进行采挖泥巴。孩子遇到了新的问题,泥巴大小不均匀,对腌制很有影响,怎么办呢?
聪明的孩子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使用簸箕进行过筛,终于得到了细细的泥巴啦!
制作篇
材料准备:鲜鸭蛋、泥巴、食盐、白酒、密封罐。
孩子们把鸭蛋洗干净晾干,再裹上一层黄泥(黄泥提前加入适量的盐和白酒搅拌成泥浆),最后放入缸内。
观蛋篇
这时孩子们提出了疑问:
芯谊:那到底要多长时间才能把咸鸭蛋拿出来吃啊?
赵飞扬:咸鸭蛋要放很长时间才会好吃。
郭承峻:对,奶奶说要30天。
杨持晔:也太长时间了吧,我好想吃呀,能不能10天就打开来吃呢?
最后,经过大家的同意,我们选取了30天作为密封时间,30天后大家一起开罐品尝。
李伊娜:可是30天是多久?我觉得我会忘记过了几天,怎么办呢?
孙雅萱:我们有乐高玩具,一天放一个积木,有30个积木,我们就可以吃咸鸭蛋了。
王榆棋:从 1 开始每天画一个圈圈,画到 30 个圈圈就好啦。
(数字记录法) (乐高记录法)
在确定计时方法后,咸鸭蛋开罐30天计时开始了,孩子们对自己的咸鸭蛋充满了好奇,每天都会来看一看它们发生的变化。
观察维护篇
彤彤:这个罐子下面怎么会有水,我们没有倒水进去呀。
伊伊:泥腌法的鸭蛋被泥包住了,我看不见。
妞妞:我们的鸭蛋有水珠冒出来,好神奇呀!
萌萌:罐子里的闻起来有刺鼻的发酵的味道!
孩子们纷纷欣喜地表达着自己的发现……“我们的鸭蛋发生了好多变化呀,我想把它画下来!”于是孩子们记录下了自己的发现。
思考和分析:
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提出问题、集体讨论、寻找解决方法等方式,不断丰富腌制的经验。在腌制过程中能够自发的迁移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尝试,并将已有的顺数经验运用到“计时”的设计中。
《评估指南》中指出:要尊重并回应幼儿的想法与问题,通过开放性提问、推测、讨论等方式,支持和拓展每一个幼儿的学习。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迁移已有经验猜测原因,渐渐的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而教师始终扮演着倾听者与支持者的角色,通过师幼互动,给予孩子们充足的机会去探索,发散幼儿的思维、鼓励他们通过不同方式大胆表达。
3.咸鸭蛋大不同
30天后,终于到了开坛的日子,孩子们对自己腌制的鸭蛋非常好奇,他们迫不及待地凑上去闻一闻。
孩子们对自己腌制的鸭蛋非常好奇,他们迫不及待地凑上去闻一闻,老师还准备了腌制过和没有腌制过的鸭蛋进行比对。
瑶瑶:有盐的味道!
明择:这个泥的好香呀!
陈沐之:哇,好漂亮呀,像公主的宝石。
马怀瑜:腌的蛋黄比较硬!
邓梓轩:没有腌制过的蛋黄是软软的。
石文轩:腌制过的咸鸭蛋和没有腌制过的原来是不一样的!
在观察完咸鸭蛋的外形之后,孩子们对它的味道非常好奇,于是我们将腌好的咸鸭蛋煮熟后给孩子们品尝。
幼儿评价
评价统计:
4.不一样的咸鸭蛋
(1)咸鸭蛋口味大调查
(2)辩论赛
辩论主题:腌咸鸭蛋,盐放多点好?还是盐放少点好?
辩论准备:
辩论开始:
思考与分析:
孩子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记录,一切经验和知识、技能的习得,并不是靠口头传授得到,而是孩子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当中,去尝试,去反复尝试,从自然事物的发展现象的当中得到真正的学习。
5.课程评价与反思
幼儿自我评价
6.课程延伸
我们的新想法:
在孩子们亲自动手腌制的时候,他们把“以往的经验”变成了“实际的行动”,并且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状况,这都需要我们慢慢去探索……
有没有咸鸡蛋呀、咸鹅蛋呀、咸鹌鹑蛋呢?我们可以买鸡蛋试一下,会不会比咸鸭蛋更好吃呢?为啥我们腌的鸭蛋的咸度不一样呢?能不能用糖来腌制成甜甜的鸭蛋呀?......
教师的思考:
《指南》中也提到:“要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在这次奇妙的探“咸”之旅中,孩子们探寻了鸭蛋的腌制古法,通过自主腌制、观察变化、记录体验,在“猜想—实践—观察—记录—反思”的过程中,收获了咸鸭蛋变化的意外和惊喜。不知不觉,腌制咸鸭蛋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和孩子一起带着惊奇,欣喜和期待,共同邂逅了一场“中国式”文化,延续着国人对传统美食的特殊感情,体验着劳动的乐趣与收获的喜悦。
7. 课程总结:
幼儿收获
(1) 在操作中提高探究能力。
咸鸭蛋的腌制需要经过多道程序,每一个步骤都是孩子们需要攻克的难题。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勇于尝试、主动操作,在备料——腌蛋——观蛋——品蛋的系列实施中,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总结腌制攻略,品尝食物美味,领悟劳动不易,懂得珍惜粮食。
(2) 在记录中提高表征能力。
咸鸭蛋腌制过程中需要时间的沉淀,才会有美味的绽放。孩子们在翘首期盼中,共同记录着咸鸭蛋的成长历程。活动中,教师不断地鼓励幼儿尝试使用简单符号表征,记录下自己的制作足迹。从腌制前的调查到腌制中的讨论再到倒计时30天的密封,孩子们运用图片与文字的形式将其进行表征,在一次次的记录中回顾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精彩时刻,在一张张导图中展示自己的兴趣指向和疑惑之处。
(3) 在实践中提升合作能力。
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拥有多种的合作方法是顺利进行合作的条件。让幼儿懂得碰到矛盾如何协商解决,如何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自己碰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如何找小朋友协助。当同伴碰到困难时,如何主动帮助他等等。幼儿通过这些合作情景的描述,合作经验的提升,逐渐学习了合作的方法、策略。4. 在分享中学会表达爱。
制作完的鸭蛋,幼儿在园与同伴分享,带回家与爸爸妈妈分享,收获了自豪、幸福和成就感,最后将未开坛的咸鸭蛋赠予他人,将充满爱的咸鸭蛋传递下去,他们在平凡的小事中体验了生活,在亲身体验中爱生活、爱家人、爱同伴,这就是最好的“爱”的表达方式。
对于孩子们来说,成长也许是自由自主的表达,是发现问题的开动脑筋,是遇到困难的互帮互助,是双手创造美食的能力,是等待时保有的耐心。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好奇、推测、坚持、自信……这些种种能力,也让我再次深刻地认识到,好的教育一定是充满无限可能和想象。在腌制鸭蛋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学习传统手艺做出了纯天然、无添加剂的食品,传承了农家味道。孩子们第一次制作咸鸭蛋,虽然还存在着很多的小问题,但是是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孩子们积极性很高,热情的投入参与。体会到了腌制咸鸭蛋这门手艺的不易与智慧。这个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