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4-03-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指南》背景下提升幼儿园家长教育素养的思与行
摘要: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幼儿园家长学校是家长实施教育的指引者、支持者、合作者,是促进家园共育的重要媒介。幼儿园家长学校应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以《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为指导,分析家长教育素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提升家长教育素养的具体策略,认真倾听家长真正的教育需求,从根本上帮助家长科学合理地进行家庭教育。
关键词:幼儿园,家长教育素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不只是给幼儿园教师完成教育任务准备的,也是给每一个家庭教育子女准备的指导手册。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家长也需要将指南的精神融入孩子成长的家庭生活。幼儿园家长学校应积极提升家长教育素养,帮助家长深入理解《指南》,从家长、幼儿双视角下看待教育中发生的问题,指导家长转变现有做法,寻求新的解决方式。幼儿园家长学校需要探索指南背景下提升家长教育素养的新方法,关注不同群体家长不同需求,建设家长群体全覆盖的幼儿园家长学校课程,助力高质量的家庭教育,从而更好地形成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可长远发展。
一、《指南》背景下提升幼儿园家长教育素养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指南》的理解不够深入
家长从《指南》中得到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以现阶段家长的教育素养很容易进入实施《指南》的误区。有部分家长会被外界的声音的影响,将《指南》的要求转变为孩子发展的指标,加重孩子的负担,破坏孩子正常的发展规律。有的家长只在乎幼儿数学方面的进步,只看到数学认知方面的各项要求,忽略孩子的整体发展。有的家长支持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但是在操作时缺乏具体的指导,不能帮助幼儿向更高的游戏水平发展。
2.幼儿园家长学校课程并不完善
每一个幼儿园其实就是一个家长学校,但是现阶段的幼儿园家长学校课程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在家长的培养上还停留于家长会、新生讲座这些浅层的活动,针对孩子教育中的真问题缺少有效的回答与建议。又或是有的幼儿园向家长进行填鸭式的宣传,看似内容丰富,但收获却不大,不符合家长的需求。
3.家长学习《指南》的渠道有限
大部分的家长认识到《指南》是从幼儿园的公众号或者是从学前教育宣传月、家园互动中得知的。大部分幼儿园都是老师去理解《指南》,没有让家长学习《指南》里的内容,总是觉得家长看不懂,也理解不了。而在市场上售卖的一些数学算术题上,却被商家标注着“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编写”,不明真相的家长反而会被误导。
4.家园共育中缺乏对指南精神的引导
在家园共育中,老师总是会向家长去反映孩子的情况。但很少去运用《指南》去解释孩子的现象进行教育建议。班级群中老师也只是每日和家长分享一些照片,或者是活动的内容,没有更深层次的去让家长了解活动设置的依据是什么?照片背后的故事所蕴含的指南精神。如果家园共育中不去做指南精神的深入解释,家长也无法领会到幼儿园课程真正的意义,久而久之形成了课程建设的一道壁垒。因此教师在进行家园沟通时,应该以指南精神为引领,通过对课程动态的分享。去传达《指南》中的一些要求,可以建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效仿、实践。
二、《指南》背景下提升幼儿园家长教育素养的概念
家长的教育素养是家长为了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子女,所应该具备的特殊品质与能力,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断用行为表现出来影响孩子的发展,具体包括教育知识、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能力。且笔者认为家长教育素养中家长的群体可细化为普通孩子的父母家长、隔代教育的祖辈家长、特需孩子的家长。
《指南》背景下提升农村幼儿园家长教育素养就是依托家长学校,进行合作式、互动式、自主式学习,帮助不同家长群体深入了解、正确学习,在家庭中实施《指南》的具体内容,优化自己的教育知识;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正确评价幼儿的发展,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反思并转变自己固有的教育观念、态度;与幼儿园合作用科学的方式支持孩子的学习与发展,主动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中提升自我的教育能力,最终促进家长教育素养的提升。
三、《指南》背景下提升幼儿园家长教育素养的意义与价值
(一)指南精神下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持续力量
幼儿园的课程要以指南精神为引领,生成与预设相结合,需要收集各类的资源,不断的拓展才能深入。教师通过利用周边的资源开展课程内容,过程中需要家长的配合与理解。而且我们期望家长是主动式的参与,并提出自己独特的建议,参与到课程中去,而不是教师被动式的要求,最后只是完成一项被布置的任务。因此,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家长进一步知道并理解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意义,让家长真正基于儿童立场思考教育问题,成为孩子开展课程、获取资源的支持者。
(二)不同群体的家长自身迫切需求
近年来幼儿园始终向家长强调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三位一体,家长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转变,逐渐重视幼儿教育,学习《指南》。一部分的年轻家长由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开始主动征求老师的建议,提升自己的家长教育素养,而另一部分的家长缺乏学习,没有系统的教育知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模糊不清,但仍然希望依靠家长学校提升自我对《指南》的理解,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融合教育蓬勃向上发展,特需孩子的家长比一般家长更需要提升,也迫切期望幼儿园家长学校的指导。
(三)孩子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
家长能够理解《指南》并且能够正确实施,最终受益的还是正在成长的孩子。针对现阶段家长教育素养的水平,一旦家长在固有的教育态度或其他方面上发生了质变,能从儿童立场思考问题,对孩子的成长将是极大的助力。而且家长的教育素养提高之后,家长们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会不断更新自我、终身学习。
(四)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疫情时代,幼儿园也不断地向家长提供教育指导,居家亲子活动的建议,暴露出了家长无法高质量陪伴幼儿的短板,这正是家长教育素养的缺失,也引发了我们的新思考。同时家庭教育法的出台会推动我国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升家长教育素养虽任重道远,但是是时代发展必然要完成的使命。
(四)建设优质家长学校的内在动力:
幼儿园家长学校作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融合互补的重要载体,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发挥最大的作用。确立“《指南》背景下提升农村幼儿家长教育素养”作为幼儿园家长学校开展教学的重要方向,能够为幼儿园和家庭建立做沟通的桥梁,能积极协调家园关系,调动一切力量,解决不同家长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为逐步建设家长群体全覆盖的幼儿园家长学校课程作铺垫。
四、《指南》背景下幼儿园家长教育素养提升的具体做法
(一)深入式的学习:双线结合,四步展开
1.双线结合:线上线下精学《指南》
在线上教上,教师发放《3到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本,鼓励家长认真阅读《指南》内容,利用家长委员会向他们宣传《指南》颁布的意义与价值,组织召开各年龄段家长讨论会, 介绍我园不同年龄段推进《指南》的实施重点。发放《指南》家长试题, 督促家长认真学习指南, 并检验学习效果。在线上下充分利用微信群、公众号、家长学校共享资源等,向家长推送关于《指南》的应用案例和文章,引发大量关注讨论。适时选择名师、专家的直播推送给家长,引导他们观看并撰写观后心得。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家长们初步了解了《指南》的内容,为深入理解指南的精神打下了基础。
2.四步展开:引、画、说、塑
引问题、画导图、说想法、塑理念是我们家长学校在开展关于《指南》讨论活动中提炼的实施路径,关键在于通过观点的交流碰撞,引发家长对教育的思考。我们抛出一个《指南》中家长具有争议的话题,让他们分组站队、收集资料、表达观点。在讨论中将观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画出来,家长代表进行观点陈述,并请成员反驳对方观点,再由家长学校教师利用案例进行总结,重塑家长的理念。
(二)菜单式的话题:回应需求,分群落实
1.回应需求:三个在线
家长学校课程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在关注《指南》的基础上,也要关注家长。因此,我们提出了:在线调查,在线交流,在线直播。家长学校要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家长的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同时针对需求的阶段可变性,开展定期的直播来交流、收集家长的个性化需求。区别于套餐式的直接给予,家长可根据情况“自助点餐”,真正解决教育中的疑惑。
2.分群落实:两个布局
布局不同年龄的幼儿,聚焦每个年龄段的重点问题。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结合指南及家长需求,制定常规式的主题课程。小班聚焦入学适应和家园合作,中班聚焦同伴交往与学习品质,大班聚焦幼小衔接与能力培养。布局不同群体的家长,比如隔代家长担心幼儿的生活起居和自理能力,年轻家长在课程游戏化对幼儿成长的影响上有许多的疑惑,特需孩子的家长则焦虑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针对家长们共性的问题,会进行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正确的做法。
(三)体验式的参与:对照《指南》,尝试实践
1.链接幼儿园课程:分层参与感受
隔代的家长我们注重具身理解,邀请他们多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巧用传统节日,如中秋做月饼、元宵做汤圆等,亲自传授幼儿制作的经验,感受幼儿多方面能力的进步。特需孩子的家长,重点让家长理解指南中的“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指南是一个方向,不是尺子。让家长观看特需孩子的个案观察为基础,从幼儿自身发展角度出发,作纵向比较。年轻家长我们坚持以主动学习为引导,会制作专题的微视频,介绍在《指南》引领下,课程游戏化在一日生活、游戏等多方面的变化,还会让家长担任志愿者参与行动,从具体做法中思考指南精神的实践运用。
2. 链接家庭教育:主动实践理解
聚焦于具体的事件,运用《指南》引导家长在方法上做出改变,考用另一种方式去解决与孩子之间出现教育的问题,做到知行合一。例如,早期教育的核心是游戏与阅读。从绘本阅读入手,原先大部分的家长在带领孩子阅读时都是对着绘本给孩子读一遍。在阅读《指南》之后,家长就意识到浅层的绘本阅读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发展,还是学习精读绘本的各种方法。家长开始让幼儿在亲子阅读中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将绘本阅读拓展的绘本表演、绘画、音乐等多个领域。
(四)裂变式的辐射:社区联动,参与教育
1.双向走进,调动社会资源
幼儿园家长学校应该走出幼儿园这个阵地,深入到家长群体。幼儿园应该与街道、社事局联合将各类的活动举办到社区中扩大辐射影响,让更多的家长了解指南精神。从社会上调动优秀的教育资源,邀请不同的专家聚焦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为他们传授不同方面的育儿经验,更好的在家庭教育中实施《指南》。
2.发挥家长主动性,建立家长共同体
提倡“家长影响家长”,幼儿园家长学校可以将“家长学习《指南》”为切入点,为有自身理解的家长提供平台进行沙龙交流活动,说一说学习的心得、实践的感悟、分享其中的经验与方法。家长学校利用公众号专题推送,利用家长共同体为其他家长答疑解感、谏言献策,促成家长群体的共同进步。
(五)互动式的评价
以家长和教师互为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现在主要以线下反馈、线上评价两者结合。互动式评价主要从三方面来实施。一个方面是用真实的调查数据去检验家长学校课程能否家长提供有效帮助,为真正提高家长素养要提供支撑。另一个方面,建立家长互动平台,通过家长参与自我评价,主动分享自己亲身实践的案例反思过程中的行为并进行相应的改进,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最后,教师专业的反馈可以帮助发现家长存在的问题。例如有的家长一直纠结于孩子数学游戏时的结果对不对?却并没有发现孩子在操作时做出的努力,体现出来的坚持、合作等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可以充分的运用评估工具进行观察记录分享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动态。家长也可以在家庭生活中收集孩子的发展数据,与教师进行互动,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五、总结与展望
通过一阶段的实践与探索,家长的教育素养有了显著的提升。一部分家长相较于以前在做法上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且家长之间的交流明显比以前增多,甚至主动为幼儿园提供资源,积极帮助孩子开展课程探索。我们将进一步围绕《指南》,加快建设幼儿园家长学校的课程,探索更多家园共育的新方法。建立一个完整的,具有引领性的幼儿园家长学校课程,最终让每一位家长都积极参与教育。
参考文献:
[1]潘成成.幼儿园家长学校的现状及改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2]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活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8-111.
[3]刘芳: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
[4]徐海涛.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的策略浅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7(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