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史颖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史颖

    宜兴市融创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钰斐

    未知

    加入时间:2024-03-25

  • 程曦

    环科园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高岚

    新街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高竹云

    宜兴市进修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惠平

    新庄小学附属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秋瑾

    官林第二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沈英惠

    宜兴市融创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沈志超

    新庄小学附属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汤斯阳

    东氿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群

    鲸塘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章莉

    官林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唯一

    城南实小附幼

    加入时间:2022-05-25

  • 左梓杰

    徐舍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溯源问本   寻路起航 ——园本教研背景下科学区创设的思与行

作者:左梓杰  日期: 2023-08-31  点击:

溯源问本   寻路起航

                     ——园本教研背景下科学区创设的思与行                          宜兴市徐舍镇中心幼儿园  左梓杰

【摘要】《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科学区活动作为幼儿探究科学,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那如何基于幼儿,创设科学区,我园借助三次调研,走进现场,聆听童声,发现问题,开展了“基于《指南》 ,探寻科学”的项目式园本教研,逐步了解科学区创设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及时反思、调整、总结。

【关键词】科学区,园本教研,创设过程,问题,调整

一、创设支持性空间,保障幼儿浸润学习

9月份针对科学区进行了第一次调研,重点关注区域的设置。发现区域混乱无秩序;幼儿取放材料不方便、摆放随意;存在干扰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追随幼儿的需要,和孩子一起商量探讨,材料如何摆放,如何让材料一目了然?孩子们通过讨论、投票、统计一致认为可以结合我园收集的低结构材料,如一些统一的牛奶箱、小篮子或者粘土的外壳作为收纳筐,整齐统一的摆放在操作柜上根据游戏、材料的不同,作上标识。
    在调研的基础上,每班还进行了自查,发现了问题,比如:科学区空间的创设要满足光源、水源等,那如果孩子们要探究有关影子的游戏,光源就会影响到游戏的进行,那如何进行调整呢?

通过自主学习《指南》《0~8 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的相关内容,结合“幼儿园科学区环境评估表”,老师们对科学区进行了调整。立足儿童本位,老师和幼儿商量讨论出两套方案,第一、孩子如果需要比较暗的环境时,可以去午睡室,把门和窗帘拉好,就会拥有一个比较暗的环境。第二,利用家长资源,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自制了一个可以支持幼儿游戏的“魔法箱子”,也可以保障光影游戏的顺利开展。在研讨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分享,调整之后发现孩子们在区域游戏中更有互动性了,区域内部、区域与区域之间留出了多条通向各个方向的路线,幼儿的活动空间变大了,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环境进行探究行为。

二、开展主题式探究,支持幼儿深度学习

十月进行了第二次调研,重点关注材料的投放。行政和班组长到每个班进行观摩,观察幼儿与材料环境的互动看材料、环境是如何支持孩子的学习。通过调研发现虽然投放了大量的科学探究工具、游戏材料,但是孩子们还是不喜欢,兴趣也不会持续,在游戏的过程中一直在摆弄不同的材料,也不会按照游戏的流程来进行,每一次游戏都会显得乱糟糟的。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立足于科学区,开展了结合实践,《指南》引领,精读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以及主题+材料科探区游戏的二次教研活动,通过研讨了解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只有投放相适应的材料,才能使操作游戏在科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直观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使幼儿能兴致盎然地一步一步主动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获取科学知识经验。

(一)拒绝“随意式”投放材料,以点带面,开展主题探究。如何投放材料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在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后,决定开展“主题式”科学探究活动。基于蓝本教材和幼儿的兴趣点,师幼共同讨论确定班级的主题,可以是生活材料,如水、瓶子等,可以是物理现象,滚动、弹性等。针对活动主题的确定,教师预设活动的目标、游戏的生成,持续不断地进行课程的推进。以一种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它的本质属性进行挖掘,发现可以持续深入探究的点。在中四班的分享中,孩子们通过绘本《摇摇晃晃独木桥》,引出了以“平衡”为主题的科学区探究活动,在“青蛙天平秤”中,研究平衡点两端重量,平衡点到两边的距离相同,重量相同,天平就会保持平衡,从相同的物品逐渐延伸到不同的物品表征,比如说一个弹珠的重量等于三个雪糕棒的重量,逐步形成等量平衡的概念。随着活动的推进,以及绘本的不断理解,在“我的独木桥”活动中,研究平衡点到两端的距离影响着平衡,从而继续发现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通过游戏现象,慢慢感知生活中的平衡,在“谁能站起来”活动中,慢慢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不同的材料上,比如说让铅笔站起来等,运用辅助材料,通过主题材料与辅助材料的结合互动,寻找平衡的概念。

(二)拒绝“摆摊型”投放材料,循序渐进,分层投放材料。鼓励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对提供的材料进行分类、预设,孩子们可能会用这些材料干什么?孩子们这样运用材料,之后会得到什么帮助呢?

基于幼儿的发现,材料的作用是来帮助幼儿发现科学现象的,当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教师就需要提供材料支持孩子,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小班的孩子在探究“滚动”这一物理现象时,发现用嘴吹也能让小球滚起来,为了探究吹气的方向、力度与小球滚动的关系,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商量讨论,提供了建构区的小积木搭建轨道,进行吹小球的比赛。游戏的难度慢慢提升,孩子们在小球的轨道中增加了有坡度的积木,也发现了要花更多的力气吹起才能让小球顺利上坡。游戏的最后,开始搭建不同难度的迷宫,让小球从入口到出口。随着游戏的深入推进,孩子在游戏中运用了多种辅助材料,来探究不同材料上小球滚动的状态。

三、创设互动性环境,引发幼儿发散学习

进行了第次调研,重点关注活动呈现陈鹤琴先生所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通过调研发现,现有的墙饰都是游戏的操作图,个别班级有一些给孩子用来提问、表征的版块,墙饰的实效性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针对环境布置、我园又展开教研讨论,最后形成的策略是:

(一)创设功能性墙饰

①墙面要有过程性。活动的缘起、活动的探究、生成的游戏,按照课程的推进流程在墙面上进行呈现,以儿童主体,从孩子的视角进行呈现。

②墙面要有互动性。幼儿是墙面环境的主人,教师应鼓励幼儿参与到墙面环境布置的过程中,将幼儿活动过程动态化地在墙面环境上呈现,引发幼儿的操作活动、表征活动、探究活动等,帮助幼儿在与墙面的互动中获得经验。幼儿会因为墙面有自己的“印记”而主动与同伴或成人介绍自己的收获和感受,这一交流互动的过程,不仅充分满足了幼儿自我表达的愿望,更能让幼儿获得成就感。

③墙面要有功能性。对教室的墙饰进行改造,改变“知识陈述”多,“问题情境”少,成人化的语言变少,墙饰的观看者从成人变成为幼儿,让幼儿可以通过墙饰,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二)提供游戏步骤图

调整前的游戏步骤图是布置在墙面上的,很明显可以看见教师的痕迹,成人化的语言太多,没有孩子的参与,更像是游戏的“说明书”,规定着孩子们游戏的步骤。游戏与游戏之间也没什么关联,更像是一个个不同的游戏,由于缺乏教师的支持以及游戏的推进,孩子们按照步骤图玩了几次就丧失了兴趣。

调整后的游戏步骤图,根据每个班级核心内容中的一个经验,生成游戏。老师们提前思考孩子的已有经验,深度挖掘材料中的新经验,以幼儿为主,共同商量讨论游戏的新玩法,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制作桌面式步骤图,在背面张贴记录表。调整过后的步骤图,幼儿与它的互动性明显变高了。

好奇、好玩、好探究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特点,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时刻探索着周围的世界。在科学区中,我们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游戏贯穿始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开心地玩,快乐地学。孩子乐此不彼探索着,相信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将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