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合教育的概念
(一)何为融合教育?
1.关于隔离教育——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是分开的
关于融合教育——地域性别贫富身份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指通过不同程度的教育设计与调整,使特需儿童顺利进入普通班进行无差异学习。
2.起源对特殊教育隔离安置的反思
早期隔离安置的模式
3.其中的弊端
排斥、标签、不平等、歧视……
融合教育首先是与教育公平的信念一致,从教育公平的“平等”“自由”“多元”等价值观出发而形成的“人皆有潜能”。融合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理想的教育实践,在自然、正常的教育环境中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学前融合教育是让特殊需要幼儿进入普通幼儿园与一般的幼儿共同进行游戏活动。它强调为特殊需要幼儿提供 “接纳包容、平等尊重” 的学习环境,并让特殊需要幼儿顺利融入集体生活。
融合教育的意义,是让每一个孩子平等地接受教育,让特需孩子也能够参与到每一天的学习中来,促进特需孩子个性、能力的发展。
二、融合教育的演进
(一)特殊教育融合发展
1.“融合教育”的前身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在教育界大力推行“回归主流”运动,即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安置”在正常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并且为其提供特殊教育服务。
到了20世纪 80 年代,“一体化”概念开始普及,这一概念强调有发展障碍的儿童和无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在同一个课堂环境接受教育,这一概念虽然相比于“回归主流 " 只强调安置有一定的实质性进步,将解决重点放在了“教育”之上,但是仍停留在形式上面的融合,即只是让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在一起学习,接受教育,而不去区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更没有两种教育的深层融合。
2.“融合教育”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中“回归主流”和“一体化”这两个术语逐渐被“融合”概念所取代,强调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和无发展障碍的普通儿童能够在同一个课堂里切实接受教育;同时,还强调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提供个性化的、适当的教育服务。
(二)融合教育的理念
1.平等参与共享
2.我国“融合教育”的发展
第一阶段:探索与尝试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融合教育政策:从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1987年的《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的通知》这一阶段,融合教育政策最明显的特征是开始探索和尝试开展融合教育。
第二阶段:初步规范推进
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的融合教育政策
这一时期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最基本的特征是出现了专门的政策法规来规范推进随班就读,随班就读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实践模式得到发展。
2006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随班就读政策层级上升至国家教育法律层面。
第三阶段:全面推进
2014年至今的融合教育政策
学前教育阶段特需儿童入园率达到85%以上,义务教育阶段特需学生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特需学生受教育率达到80%以上。
三、融合教育的实施
随班就读的概况
随班就读”是普通教育机构接纳特殊学生开展融合教育的一种探索,旨在通过创造最少限制的环境,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适合其特点和需要的教育,为今后全方位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随班就读的现状
开始由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从随班就读走向融合教育。融合教育的实施,初步形成了以特教学校为支撑、多元融合发展的特殊安置服务体系。融合教育仍面临巨大挑战。
随班就读的任务
随班就读的任务,除了传授三类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及潜在能力的开发,渗透身残志坚的生命意识教育。
随班就读的支持
随班就读,需要各方的共同支持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随班就读的支持,有资源中心、资源教室、巡回指导。
关键是树立融合的理念。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以个别化教学为基础,为个别学生或同水平幼儿所组成的小组所设计的教育计划,是特殊教育管理工具。旨在尊重个别差异,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及内容,运用场景通常是集体活动中,如学校、托育所,参与拟定IEP人员包括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相关专业人员,必要时会邀请学生及学生家长参与。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在开放、多元的融合教育理念下,我们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持续探索着学前融合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