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4-03-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摘要:“二孩”全面放开的背景下,家中长子女由此产生心理冲击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人们关注,生“二胎”对于家庭中头胎幼儿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就此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头胎幼儿由此产生的心理冲击是由其自身心理发展、父母教养方式及幼儿所处社会环境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笔者从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面对二胎家庭幼儿的教育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头胎幼儿;同胞关系;心理冲击;支持策略
一、背景分析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一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2021年7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该政策是继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2016 年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党中央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作出的又一重大决定,这意味着全国大部分家庭都可以生育三个孩子,家庭结构也将从原来的“四二一”、“四二二”向“四二三”结构转变,同时让自1980年起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成为历史。
全面三孩政策的出台,顺应了群众期盼,对于改进我国人口结构、推动社会和谐与家庭幸福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全面二胎(为方便叙述,下文中“二胎”包含二胎及三胎)政策的推行过程中一些问题亦日益凸显,不得不引起人们广泛重视。其中之一,就是家庭中头胎孩子对于父母生二胎的抗拒,甚至采取极端的行为企图阻止父母生二胎。
二、老大心理冲击的行为表现及原因分析
某学者在通过对家中长子的长期观察后发现,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曾独占父母的爱和整个世界,当他面对弟弟时,要被迫学会分享,他的人生态度因此变得紧张、易怒、敏感。头胎幼儿对二胎的接纳度,往往会通过其日常行为加以表现。
(一)行为表现
通过观察发现,当幼儿得知父母准备生二胎或父母已经生下二胎后,他们普遍存在以下行为表现:
1. 出现退化行为,故意做错事以引起父母关注。
退化行为,即较年长的儿童表现出类似婴儿或低龄幼儿的不成熟行为,其目的是获得父母的关注或奖赏。对于年龄稍大的幼儿,已经具备基本的独立能力,而二胎出生后获得的过度关注往往给头胎幼儿造成压力,他们因此出现退化行为,故意做错事以重新获得父母的关注。具体表现为幼儿以前能做好的事情,在二胎出生后却做不好。例如个别大班的幼儿能自己睡觉,但自从有了弟弟(妹妹)后,却总要父母陪着才肯睡,甚至出现尿床行为;又如本安静听话的幼儿当得知父母生二胎后,变得调皮捣蛋、爱打架等。
2. 情绪激动,爱哭闹,对自己的东西很偏执。
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的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其行动常受情绪支配而非受理智控制,且幼儿在3岁左右,开始产生明显的自我中心意识,占有欲较强,对于自己的东西更是偏执。二胎的出生改变了家庭中原本的结构,给“老大”的爱和关注会被突然分走,老大很有可能会出现情绪上的变化,如烦躁、易怒、焦虑等,他们往往会不讲道理,常常没有理由地哭闹,对于父母给弟(妹)买的任何东西他们也固执地要拥有。
3. 变得听话、懂事,以赢取别人的赞扬。
幼儿的认识活动具有具体形象性,主要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家庭中的新生儿,往往需要家人更多的关注和照顾,由此,头胎幼儿会根据自己看到的“爸爸妈妈关心弟弟(妹妹)多一些”这一表象而断定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这种变化会给幼儿造成一定的恐惧、担忧的心理。因此,一些平常较调皮的幼儿往往表现得很安静,当父母在场时会主动帮他们做一些小事、很积极地上幼儿园、认真吃饭等,以试图通过良好的表现获得父母的赞扬。
以下是笔者对所在中班两位头胎儿童的行为观察记录:
案例1:瑞瑞,4岁,是一位性格温和、乖巧的男孩。妈妈在今年春天为他生下一位小妹妹。
妹妹出生一周左右,瑞瑞总爱跟同伴和老师分享自己的喜悦;
妹妹出生一个月左右,瑞瑞时常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一次晨间活动中,老师无意中听到瑞瑞和同伴的聊天:“不是爸爸送我来的,我现在住在奶奶家,奶奶送我上幼儿园。”班级教师通过与瑞瑞父母沟通了解到,为了照顾妈妈和妹妹,近两周将瑞瑞送到了离幼儿园更近的奶奶家。
一次放学和瑞瑞奶奶的沟通中,奶奶反映说瑞瑞“这段时间吃饭不太省心,吃饭慢吞吞的,有时候还要我喂,麻烦老师多关注一下。”老师观察瑞瑞在幼儿园就餐的情况,发现与之前无太大差别。
案例2:涵涵,女,4岁,几个月前,她刚刚拥有一个新身份——姐姐。平常就不太活泼的涵涵在弟弟出生后变得更安静了,经常在教育活动中发呆,也很少主动和同伴分享自己与弟弟的故事。
一次,老师主动和涵涵聊起弟弟的事情:“涵涵,你和弟弟有没有发生什么好玩的事呀?”涵涵语气平静地说:“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他一天就在睡觉,一直都在哭。”
又一次雨天放学,涵涵的家长还没有来接她,涵涵失落地给老师说:“妈妈要照顾弟弟,肯定忘了来接我了。”过一会儿当妈妈背着小弟弟出现的时候,涵涵突然冲着妈妈发脾气:“你怎么这么慢!他们都走完了!”,说完气冲冲地向前走去,也不接妈妈递过去的雨伞。
以上观察案例可看出,一向较乖巧的瑞瑞因为父母突然降下来的关注,让其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且瑞瑞已经能够自己吃饭,但在家却出现退化行为,即吃饭需要家长喂;内向的涵涵也明显出现情绪上的改变,甚至在妈妈面前发脾气。
(二)原因分析
对于先出生的幼儿来说,他们有一段时间享受到了家人的全部关心,而当他们的弟弟妹妹出生时,父母会把注意力转向新出生的孩子身上,他们会感到自己被冷落了,因而憎恨新出生的孩子。他们会通过提出困难的要求、大声的喊叫、粘着母亲,甚至有时通过踢或抓新生儿等动作与后出生的弟弟妹妹竞争,而如果这种行为受到处罚,攻击的欲望会在他们所幻想的故事中表现出来,在这类事故中,年幼的弟弟妹妹总是以某种理由被调离家庭。例如,儿童会幻想弟弟妹妹遇到致命的意外事故或感染了疾病而必须住到医院里去。当先出生的儿童对弟弟妹妹的诞生不能适应或把他们排除掉的尝试都不能解决问题时,他们有时会倒退到与弟弟妹妹相同的发展阶段,虽然他们已经断奶,但仍然要求使用奶瓶;或者虽已养成大小便习惯,却又不能控制大小便了。这种倒退行为的发生常常是为了重新得到那种过多的给予新出生的弟弟妹妹的关怀。
具体来说,可从幼儿自身、幼儿家庭及社会三方面分析部分幼儿不愿意接纳弟弟(妹妹)的原因:
1. 幼儿自身的特点
(1)幼儿的依恋心理
依恋,即儿童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间的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情感联系。心理学家认为,依恋行为具有先天的生物学基础,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要。
心理学家鲍尔比认为,依恋存在于整个生命过程中,但它在儿童时期最明显,儿童总是把母亲视为“安全基地”,以此为点去探索周围的世界。他的依恋理论强调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例如, 父母、同胞)与幼儿之间建立的情感纽带是幼儿社会和情绪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此外,依据安斯沃斯的相关依恋类型理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6岁幼儿,主要处于依恋发展中的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及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该阶段幼儿的依恋行为主要表现为:对于母亲的离开感到不安,反抗与亲人的分离。在养育环境中是否得到关爱,是否被精心抚养,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依恋安全,当家人花更多注意力在新生儿身上时,头胎幼儿会产生“失宠”的错觉,因此他们会因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而降低依恋安全性。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最初儿童可能采取依附、追随的方式来表现依恋,稍大一些,儿童则采取更为成熟的方式,如寻求注意和赞许来表现依恋。所以处于目标协调的伙伴关系阶段时,年龄稍大的幼儿逐渐能理解父母的愿望,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映。例如,当自己的亲人照顾弟妹时,幼儿十分安静、听话,他们甚至会帮助爸爸妈妈去照顾新生儿,以通过良好的表现获得家人的赞扬。
(2)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
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表现为幼儿在任何情况下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顾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既不考虑别人的观点,也不会协调自己与别人的观点,认为外部世界应以他为中心,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
在《儿童的语言与思维》中,皮亚杰对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进行了论述,认为自我中心思维是儿童自发产生的“思维的原始适应”,它缺乏理智上的相对性和任何理性的参照系统,是儿童心灵所具有的一切批判的前客观认识态度的总和。”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划为三个有序的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2—8岁)、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8—12岁);同时,皮亚杰又将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1.5、2岁)、前运算阶段(1.5—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及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本研究中,幼儿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和前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自我中心化倾向突出,其道德发展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他们过多地依赖感觉而不是逻辑,总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因此,这些不愿接纳“二胎”的幼儿还不能理解新生的同胞弟妹需要父母更多的照顾,尤其是当自己做了错事而遭到家人批评时,他们更加敏感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和新生儿的不同态度,幼儿往往将家人这种态度的变化视为偏袒,认为父母有了“二胎”之后,就不再爱自己,从而对家中的新生儿产生嫉妒、仇视的心理。
2. 家庭原因
(1)家庭环境对头胎儿童在向同胞关系过渡阶段的适应和应对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压力下的家庭环境也会导致同胞之间相互攻击行为的增强,这可能会导致儿童会对新生的弟妹产生敌意;而平等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同胞关系质量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家庭氛围受家庭经济水平、父母文化水平、父母婚姻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幼儿的同胞意愿产生间接影响。某调查显示,相对于经济水平较高且父母婚姻关系和谐的家庭,经济水平较低或长期存在冲突的家庭的幼儿,其同胞意愿更低。此外,作为家庭氛围的重要体现,亲子关系影响幼儿对二胎的接纳度。消极的亲子关系导致同胞冲突和敌意行为的出现, 而积极的亲子互动促进和睦的同胞关系。以某6岁留守女童为例,因与其父母常年分离,她认为“我很小就是外婆带,而弟弟却是爸爸妈妈带”以此表明自己对2岁弟弟的抗拒,这说明较低的物质水平及缺乏亲子互动会使幼儿对二胎的接纳度产生消极影响。
(2)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同胞意愿产生重要影响
就目前来看,“四二一”家庭是我国一种典型的家庭结构,即家庭成员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人和父母二人及一个独生子组成。由此,家中的独生子作为家庭的中心就获得了所有家人的关注和爱护,加之部分父母本就是“独一代”,他们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会受到自己父母的影响,且部分年轻父母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将孩子的起居全权交由家中的老人打理,从而产生对孩子过于溺爱的问题,使家庭中的独子出现自私、骄纵、不懂得理解的性格弊端[7]。因此,同胞弟妹的出生,意味着这些幼儿“独子”的身份不再,集中在他们身上的关注和爱将会被分走,这种变化会给幼儿心理造成巨大落差,认为二胎的出现导致了自身“家庭地位”的降低,从而对家中的新生儿产生不满情绪。
3. 社会原因
主要表现为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大众传媒等因素对幼儿接纳“二胎”程度的影响。具体来说,幼儿周围的人、电视网络等给幼儿传播关于父母生二胎的负面信息,都会给幼儿造成心理冲击,从而抗拒父母生二胎、不愿接纳家中的新生儿。例如,“同伴效应”对幼儿带来的影响。通过访谈可知,幼儿有无“同胞意愿”受同伴效应的影响,并通过同伴行为作用于幼儿个体。模仿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同伴是幼儿重要的学习对象。当看见同伴与其弟(妹)关系亲密时,幼儿可能对二胎接纳度较高,反之则较低。此外,来自邻居的“爸爸妈妈生了弟弟妹妹之后就不要你了!”的话,以及电视中兄妹不和谐、起冲突的场面,都会给幼儿心理留下阴影,而误以为邻居的话和电视中的画面会变成自己要经历的事实,从而极度抗拒二胎,甚至产生“扔掉弟弟(妹妹)就好了”的极端想法。
三、头胎幼儿向同胞关系过渡的支持策略
幼儿之所以拒绝接纳“二胎”,往往是他们错误地以为弟弟妹妹的出生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幼儿园及社会三方应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共同采取措施对幼儿实施教育,以帮助头胎幼儿顺利完成同胞关系的过渡,使其对家中的弟(妹)的情感态度由抗拒转换为完全接纳。针对如何消除头胎幼儿对父母及同胞弟妹的错误认知,帮助他们正确建立起对“二胎”积极的接纳态度,笔者从家庭、幼儿园(教育机构)及社会提出如下策略建议:
(一)想其想,供其需,真为根,实为本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的认知行为是家长教养水平的体现,幼儿对二胎接纳与否,往往决定于家庭对其的教养方式。故,为了树立幼儿对弟妹正确的认知,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 端正教养目标与方式,培养幼儿健全人格。
家长在重视幼儿能力提升的同时,要注重其精神品质的塑造与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过度溺爱,避免其养成骄纵的不良习惯,同时重视德育教育。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学会分享和助人为乐,帮助孩子正确认知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与定位,淡化索取意识。
2. 采取恰当方式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对头胎幼儿的消极情绪进行引导
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家庭必须是和谐、彼此尊重、互相体谅的。对于生“二胎”这一有关家庭每个成员的决定,家长的想法和行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准备生二胎之前,父母必须告知孩子自己的决定,仔细观察头胎幼儿对此做出的反应,认真倾听他(她)对于父母这一决定的想法。当孩子表现出对父母生“二胎”这一想法的抗拒情绪时,父母及相关家人要耐心地同幼儿进行沟通,让他们明白生二胎是爸爸妈妈自己的事情,并且是一件好事,因为弟弟妹妹是爸爸妈妈送给他(她)的一件非常珍贵的礼物,是为了让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减轻幼儿对同胞弟妹出生的排斥心理。
3. 注意维持家庭情感的平衡,避免对待两个孩子存在偏向性
诸多研究表明,当父母双方对所有孩子都很热情、敏感时,兄弟姐妹间就像朋友一样,很少有冲突。密切关注兄弟姐妹与父母之间关系的孩子,对任何偏爱的迹象都是很敏感的,当他们认为妈妈或爸爸最喜欢另一个孩子时,他们就会经常憎恨他[11]。根据部分观察发现,拒绝接纳“二胎”的幼儿,最开始时不太明确自己对新生的同胞弟(妹)的情感,由于部分家长忙于照顾家中的新生儿,总是不经意忽略头胎孩子的感受,才导致了头胎幼儿逐渐产生的对二胎的排斥心理。因此,父母在照顾新生儿的同时,也要随时留意老大的情绪变化,不让头胎幼儿感受到自己同弟弟(妹妹)的差距感。对于年龄稍大的头胎幼儿,可以让他参与到照顾新生儿的过程中,例如在二胎还未出生时摸摸妈妈的肚子,陪家人一起给新生的弟弟(妹妹)买衣服、帮妈妈递奶瓶等日常小事,从而让头胎幼儿在与二胎的接触中建立情感,逐渐消除他们心中的排斥感。此外,当两个孩子发生冲突时,父母要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判与教育,不能出现偏爱或情感倾斜。
4. 重视家园、社区合作,积极参加各项利于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亲子活动及社区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家长要密切与园方的互动,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积极参加各种亲子、社区活动,提高幼儿的社会参与度;同时,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动画片、阅读绘本《汤姆的小妹妹》、《新来的宝宝》等活动,让幼儿理解弟(妹)是家庭的一部分。
(二)抓“双输”,家园“共计”促共育
与家庭不同,幼儿园于幼儿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和同龄人一起能让幼儿更快地领悟到知识和技能。在二胎时代全面来临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教育也应随之更新理念和方式,以适应幼儿身心发展。就如何对排斥父母生二胎的幼儿进行教育,抓住幼儿是非观念形成的关键期,提出如下建议:
1. 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家德育教育
在家中的二胎出生前,幼儿一直享受着独子的生活,因而部分幼儿存在自私、骄纵的问题。幼儿园要重视德育教育,注重对儿童人格的培养,让其学会分享与接纳,通过教育,让幼儿明白二胎的出生,是自己家庭的一部分,适合自己一起成长的家人。例如,通过绘本分享《我做哥哥了》、《当姐姐真好》、《妈妈的魔法肚子》等教育活动,让幼儿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家里最重要的部分,弟弟妹妹的到来不会分走父母的爱,而是带来更多爱与陪伴。同时,幼儿园可采取混龄教学的模式,让不同年龄班级的幼儿一起游戏、活动,让他们同比自己大或小的幼儿建立起友谊,从而体会到关爱他人和被他人关爱的情感。
2. 注意观察幼儿在园的行为变化,帮助其调节情绪
幼儿园要留意班级中可能面临“二胎”出生难题的幼儿,关注其行为表现并及时反馈给家长;此外,多与这些幼儿进行沟通,让幼儿将不安、低落的情绪表达出来,并采用游戏、谈心等方式对其进行调节,不让幼儿的不良情绪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3. 加强与家庭、社区三方合作,充分利用各项教育资源,共同营造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
幼儿园要避免与家庭教育的脱节,教育内容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将“家中的小宝贝”、“认识妈妈身体里的大房子”等主题活动开展到家园活动、社区活动当中,使幼儿树立对弟弟妹妹的正确认知。
(三)积极引导,助力共育结硕果
重视大众媒体对幼儿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避免向幼儿传递不利于其同胞关系的信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幼儿教育的积极影响;加强幼儿园及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社区要加强同家庭及幼儿园的合作,针对幼儿抗拒二胎这一问题共共同提出应对措施,同时加大对社区公共资源的投放,如关于正确接纳弟妹的书籍、音乐等,以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语
一般而言,部分幼儿因二胎产生的某些抗拒情绪及行为是正常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心理不断发展,这种抗拒情绪往往能在正确的引导下逐渐减弱消失。在适应期内,幼儿的消极情绪应引起家庭及幼儿园的重视,并对其进行客观分析、理性处理,并注重给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其对二胎的抗拒最终转变为对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爱。
参考文献:
[1] 张凯云.浅谈二胎导致的家庭教育问题[J].
[2][4] 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2(1):7
[3]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1. Attach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5] Guy R.Lefrancois,王金志,孟祥志.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7][8]陈斌斌,王艳,梁霁,童连.二胎进行时:头胎儿童在向同胞关系过渡时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2016,06
[9] 宋梅.同胞意愿:从儿童视角看“二孩”——基于108名大班幼儿的访谈[J].2016,08
[10] 梁哲.破解“老大”难题需从家教发力[J].中国德育.2016,16
[11] 戴旒茜.2至10岁原“独二代”子女对“二胎”手足接纳度的调查与对策[C].2015
[12] 黄莉萍.走在二胎时代前的脚步——浅谈幼儿园的准备[J].2014,24
[13] [14] 杲阳.生二胎或影响“老大”心理[N].鲁北晚报,2015-01-23(A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