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之于行 育之于心
——浅谈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陶行知先生认为"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三者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劳动本身就代表了实践和行动,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要强调践之于行,而非空口而谈,因此,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应该以劳动生活为核心并且融入生活。幼儿在进行劳动生活的过程就是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这与"生活即教育"思想相契合。
【关键词】 陶行知;幼儿劳动教育思想;生活教育;实施路径
一、毫分缕析——传统幼儿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主体:重教师"教",轻幼儿"做"
传统的劳动教育是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师更关注的是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在活动中追求的是知识的传授。一般会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让幼儿获得劳动知识和技能,加之幼儿园面临空间小、材料少、幼儿多等问题,劳动教育开展的效果不太理想。在这个过程中,看似教师"讲"的很多,但幼儿获得有益经验却很少,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保育员包揽了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没有给幼儿劳动的机会,劳动教育成了"挂在嘴边"的活动。
(二)劳动教育内容:重自我服务,轻种植饲养
幼儿的劳动大致包括为自我服务、为集体服务、种植饲养三方面。在传统的劳动教育中,幼儿参与的劳动教育并不全面,教师偏重于幼儿的自我服务劳动,包括扫地、擦桌子、收拾玩具、整理橱柜等,教师相对忽视对种植饲养活动的组织。究其原因,一方面,幼儿园的种植园地看似热闹,实则是观赏园地,幼儿参与的部分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种植饲养出现"假"劳动的现象,幼儿拔拔草、种种苗、浇浇水,美其名曰参与劳动,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摆拍,幼儿没有出力,也鲜有收获。
(三)劳动教育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的幼儿劳动教育评价大多是指向结果且笼统的,教师常常会使用"你真棒""你很厉害"诸如此类的词汇来评价幼儿的劳动,而忽视对幼儿学习品质、动作技能发展、劳动工具使用等过程性评价,使得评价的有效性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幼儿无法从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另外,劳动教育还存在功利化的评价现象,比如幼儿做家务,父母给报酬。这些行为导致劳动情感培养的缺失,幼儿为了利益而劳动,缺乏为集体、为家庭服务的意识。
(四)劳动教育力量:重学校力量,轻家庭参与
传统的劳动教育往往只有学校在行动,成为学校的"独角戏"和"一方热",家庭的参与度严重不足,尤其是家庭对幼儿劳动态度和劳动能力的影响被淡化。这些导致劳动教育中各方力量无法被充分调动,教育合力无法充分发挥,由此出现了简单化、形式化和应付式的现象。从实际来说,幼儿在学校学习的劳动技能在家庭中没有得到巩固和强化,劳动教育的效果也就不尽人意。
二、理念引领——陶行知的幼儿劳动教育思想
(一)幼儿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劳动生活
劳动与生活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劳动源于生活,生活给了每个人劳动的机会,离开了生活,劳动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应该以劳动生活为核心并且融入生活。另一方面,生活离不开劳动,两者一旦脱离,培养出来的只会是自理能力低下的"小公主"和"小少爷"。幼儿在进行劳动生活的过程就是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这与"生活即教育"思想相契合。
(二)幼儿劳动教育的方法是"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认为"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三者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劳动本身就代表了实践和行动,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要强调践之于行,而非空口而谈,比如要让幼儿知道锄头的用法就应该在农地上教、在农地上学、在农地上做。此外,在劳动教育上,陶行知先生还赋予了"做"的特殊定义,他将其解释为"在劳力上劳心",既不能只用蛮力,也不能停留在理论的空想,唯有手到心到才能"做"好劳动,"做"好劳动教育。
三、躬行实践——我园开展的幼儿劳动教育活动
幼儿园生活活动是幼儿园生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能获得真实体验和感受,充分体现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理念。基于以上现象,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来谈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真劳动教育活动。
(一)延续传统民俗 渗透劳动教育
田间收获多晒秋,七彩农俗尽眼前。“晒秋”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农民为过冬准备各种粮食的存储方式,寓意着丰收和圆满。在“金色的秋天”主题活动中,为弘扬中国农俗传统文化,让幼儿感受自然生长、五谷丰登的生态之美,给幼儿提供一个真实的劳动生活场所,让孩子们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有所思、有所获,我们借机开展了传统民俗活动——晒秋。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准备秋日农作物,金灿灿的玉米、黄澄澄的地瓜、红彤彤的山楂、翠绿的青瓜、雪白的白萝卜、碧绿碧绿的白菜……通过“认一认”“闻一闻”“摸一摸”“动一动”等直观的体验活动后,小朋友们便开始行动起来,每个孩子都成为了晒秋中的“工作者”,有的负责清洗、白菜、豆角、萝卜、黄瓜……有的负责去皮,剥的、刨的,有的负责浸泡、有的负责晾晒……孩子们通过自主观察、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对各种果及农作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晒”是草地上放肆的阳光;“秋”是挂满硕果的枝头, 快乐是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晒秋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感知、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开拓了视野,感受到劳作的不易,更懂得了要热爱劳动、珍惜粮食。寓教于生活,孩子们可以自由探索、发现与成长。
(二)家园携手共进 劳动体验快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幼儿的影响力是最大的。为了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老师与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明确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强化家园共育的效果。通过家长会和专家讲座的方式向家长强调劳动教育的意义,以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对孩子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幼儿天生喜欢和大自然亲密对话,喜欢在大自然中发现、探索、操作。家长们充分利用周末时间,自愿组成小分队,带孩子们到乡下地里去体验农耕的快乐。如“寻秋”小分队活动中,家长带孩子们到乡间地里挖红薯。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在田地里忙碌起来,有的负责找红薯,有的负责挖红薯,有的负责运红薯,每当发现一个红薯,孩子们就像找到宝贝一样,兴奋地向大家展示战利品,比比看谁刨出来的红薯大,看看谁刨出来的红薯多。挖出来的红薯可以制作烤红薯。烤红薯最主要的燃料是木头,就地取材,地上有许多被砍下的树枝,孩子们三五成群捡起了树枝。团结有力量,不一会大家就捡了好多好多,这下烤红薯的燃料就搞定啦!还有小朋友发现了废旧的纸箱,把纸箱撕碎了也可以做燃料呀!于是他们分工合作,有的捡树枝,有的寻找纸箱撕纸。不一会儿燃料就堆成了小山。有了可以烧的燃料,接下来就是生篝火,用砖头和木柴搭好篝火堆。把柴火都放进去,点火咯,红红的热热的火焰出现啦!小朋友们都可兴奋了!辛苦了好一阵子,孩子们终于可以吃到香香的烤红薯了!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美味,才是最好吃的呢!
(三)沐自然之美 享劳动之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为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给幼儿提供参与劳动的机会,我园特创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心农场”。从制作肥料、播种、照顾菜园都由孩子们亲自完成,在过程中,孩子们探索、思考、感知,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经验,提高了生活技能。在幼儿园的时间里,孩子们随时去给秧苗浇水、松土,除草,掐尖,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同时测量、记录秧苗的成长。在孩子们的辛勤劳动下,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刻。小宝贝们个个干劲十足,自己动手、不怕脏、不怕累,他们或采、或拔、或三五成群讨论着自己发现的问题,个个脸上荡漾着快乐的笑容,体验着劳动的乐趣。采摘结束,孩子们对果实的外形特征很好奇,他们通过摸一摸,闻一闻,说一说,画一画,进一步用各种感官感受蔬菜特征,用自己的方式把采摘的果实表征出来,体现了感受美,创造美的乐趣。 凉拌黄瓜、酱茄子、炒豆芽、青椒炒肉,小朋友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吃了。孩子们体验了从种植、采摘再到品尝的全过程,吃起来也觉得格外的美味,还说“自己亲手做出来的食物可真美味,千万不能浪费啊”!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孩子感受了劳动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激发对劳动人民辛苦付出的感激和赞美之情!相信孩子们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爱劳动的光荣美德传承下去。
四、聚沙成塔——浅谈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理资源,融生活,建立常态化的劳动教育模式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劳动即生活,两者是一体的,这说明劳动教育不仅要与五大领域活动相结合,更应渗入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日生活中含有丰富多样的劳动机会,包括生活性劳动、学习性劳动、节庆日劳动等。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施应在劳动资源的基础上常态化地进行,应摒弃"假"劳动。幼儿园可以结合本地江村特色,从农食、农作、农谚、农畜、农器、农技六个方面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创设一个自然渗透式的劳动教育环境,支持幼儿多维度的劳动体验和实践,从而促进幼儿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开展。
(二)巧梳理,善审议,开发园本化的劳动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撑,因此,开发和建立具有本地、本乡、幼儿园特色的劳动课程体系是极其重要的。课程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要有顶层设计和规划,包括协调幼儿劳动教育的普遍性与园本特色之间的关系,明确操作的大方向与思路。另一方面,又要有具体可操作的主题学习内容,可以通过年级、小组等多种形式进行课程审议,研讨劳动课程目标的设计、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与评价等内容,在筛选的基础上盘活课程资源。幼儿园可将当地富有江村特色的时令美食、节气风俗、农谚农情等适当纳入劳动课程体系中。当然,园本化的劳动课程体系还要在运用和实施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导向等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多渗透,重体验,创设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
"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陶行知先生的观点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作为幼儿园隐性的课程,在劳动教育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利用幼儿园的空间,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劳动目标、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创设适宜的劳动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给予幼儿有效的支持。例如,在班级内,师幼可以共同创设"植物角""生活劳动区""手作加工坊"等区域,引导幼儿学习修剪、施肥、浇水、松土等简单的劳动技能,以及叠衣、洗衣、扫地等必备的生活技能。在室外,师幼可以共同创设班级种植园地和养殖园地,引导幼儿在劳动中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体验劳动的艰辛。总之,"让无声的环境做有声的教育"是实施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
(四)聚合力,谋路径,打通幼儿园与外界的"围墙"
家庭、幼儿园、社区三者协同育人的模式是如今幼儿园教育所大力倡导的,幼儿劳动教育也应该整合三方资源,发挥教育合力。社区中丰富的资源,如博物馆、老人活动中心等,幼儿园都可以引导幼儿与之接触,并且可以与社区协商合作,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其教育性和实践性,满足幼儿种植、采摘、园艺等方面的需求。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蕴含丰富的价值内涵和实践意义,也给了学前教育工作者启迪与思考。劳动教育回归生活是一种呼吁,也是目标和方向,学前教育工作者要以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为指引,集多方力量,构特色课程,做多元评价,推进幼儿劳动教育落地开花。
【参考文献】
[1]余露,成云,卢清.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本体价值、现实困境及改进策略[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7):79-84.
[2]陈琼,柳友荣.高质量幼儿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与实践理路[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1 (04):125-137.
[3]黄英杰,张钊瑜.幼儿劳动教育:价值、实施原则及实践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07):19-35.DOI:10.13627/j.cnki.cdjy.2021.07.006.
[4]余雅洋,胡丽园.现状与展望:我国幼儿劳动教育研究述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6):66-73.
[5]罗向东,贾周芳,李江红.幼儿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4(03):51-59.
[6]刘楠. 幼儿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21.DOI:10.26995/d.cnki.gdqsc.2021.000662.
[7]梁梦姣. 幼儿园生活活动中的劳动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DOI:10.27036/d.cnki.ggxsu.2021.000082.
[8]张艺丝.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的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5(02):27-30+53.DOI:10.13775/j.cnki.cn61-1472/g4.2021.02.008.
[9]徐佳鑫. 幼儿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DOI:10.27178/d.cnki.gjxsu.2020.000218.
[10]姜晓,胥兴春.我国幼儿劳动教育实施现状及路径探析[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3(01):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