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史颖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史颖

    宜兴市融创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钰斐

    未知

    加入时间:2024-03-25

  • 程曦

    环科园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高岚

    新街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高竹云

    宜兴市进修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惠平

    新庄小学附属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秋瑾

    官林第二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沈英惠

    宜兴市融创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沈志超

    新庄小学附属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汤斯阳

    东氿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群

    鲸塘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章莉

    官林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唯一

    城南实小附幼

    加入时间:2022-05-25

  • 左梓杰

    徐舍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班级美工区之“操作区”创设的思与行

作者:高岚  日期: 2023-08-31  点击:

     摘要:

“儿童的美术活动是他们本真的生命活动”,幼儿通过美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托,我园以趣味美术为研究切入点,以《指南》、《纲要》为理论研究依据,重视班级美工区的创设,无论从美术教学活动还是美工区活动,我们都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特别是低结构材料来支持幼儿的创作活动。在研究过程中有收获也有困惑,更多的是我们在一起研讨、调整、反思。

美工区的存在丰富了幼儿的审美经验,为幼儿提供表现美、创造美的舞台。作为一所美术特色园,我们以趣味美术为研究切入点,以《指南》、《纲要》为理论研究依据,重视班级美工区的创设,旨在让幼儿在这一片天地中释放天性,成就独一无二的小画家们。在研究过程中有收获也有困惑,更多的是我们在一起研讨、调整、反思。

一、研究中前行,发现新问题:

我园的美术研究旨在“美润童心、涵养童趣”,通过欣赏丰富多样的素材,涵盖多种表现形式来支持幼儿的审美发展与表现;以艺术领域中“表现与创造”所提出的“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为美术活动开展的方向。无论从美术教学活动还是美工区活动,我们都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特别是低结构材料来支持幼儿的创作活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在班级组织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

1、幼儿缺乏对剪刀等工具使用的经验。

在班级的美工区活动中我发现中大班的孩子在使用剪刀等工具时存在困难:大部分幼儿不会沿着线条剪平滑的线条,甚至有的幼儿都不会拿剪刀,手部动作的发展甚至达不到年龄段应有的发展水平。在使用一些辅助工具:如双面胶时,几乎所有幼儿不知道撕、剥、贴……这让我大吃一惊:我们研究的美术活动怎么会使孩子们丧失最基础的工具使用能力了呢。经过一段时间在不同班级、不同年龄段幼儿美术活动的观察中我发现:老师对孩子照顾得“太好”:准备的操作材料几乎使用不到剪刀等刀制工具;所用到的粘合剂也只是液体胶水,代替双面胶等有使用难度的粘合剂,即使有使用到,教师也已经细心地撕好,甚至看幼儿剥不开来就亲自上前包办了。幼儿没有挑战难度、挑战自我的机会,他们的动手能力怎么会有发展。教师在活动中只关注幼儿是如何选择多元化的材料来创作,而忽略了支持创作过程的工具使用,其实就是幼儿缺乏使用的技能。这样的技能是否可以通过机械的训练来提高呢?

2、幼儿缺乏折、捏等纯手工制作方面的经验。

我们的美术活动在注重多种材料、多种表现形式的创作中,侧重于画,以画为主,辅助材料装饰创作;对于一些纯手工活动的开展较少,因此幼儿在折纸方面能力较弱。在中班的一个手工活动《衣服裤子》中,我发现大部分幼儿不会沿边线对折,看不懂简单的折纸示意图。整个活动中三位教师忙的焦头烂额,因为幼儿没有折纸经验,全部要老师手把手地教。课后我反思,虽然《指南》中指出“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是不是所有的美术活动、所有的年龄段都应该是这种“多材料、多表现”的模式呢?可不可以有单纯独立的手工创作?

这些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美工区活动该如何设计、组织开展?出现的这些问题根源是基础没打好,幼儿在创作活动中有创造力、想象力,但所掌握的“技能”不能完全支持他的美术创作活动。

二、思考:理论支撑创造力与“技能”的辩证关系。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是指“头脑中形成的审美心里意象,并利用美术要素和工具、材料将这些意象重新组合,创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新颖独特的美术作品的能力。”而所谓的“技能”,就是幼儿能用已有经验和熟练程度来进行美术活动,是支撑创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所诉掌握的关键经验。

有人说过分强调“技能”会扼杀幼儿美术创作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但我认为两者并不矛盾:所谓的技能简而言之就是关键经验的反映,幼儿美术关键经验获得的多少是支撑其美术创作的基础,是幼儿创作的基础与表现手段;它们的并存需要掌握好“度”。缺乏技能支撑的创作只能算涂鸦;有了一定技能支撑的创作才是提升幼儿创造力的润滑剂。

《纲要》中对“技能与创造力”的关系也辩证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强调艺术创造力的同时也提到了“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三、集体商讨,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操作区”的诞生。

我们把这些问题拿出来进行集体研讨,教师观点两极分化:支持“机械训练”的老师们认为:幼儿现在的操作技能已经不到相应年龄段发展标准,只有强化他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才能更好地使用工具支撑创作活动;反对“机械训练”的老师们认为:幼儿基础没有打好才会导致不会使用工具,达不到《指南》中健康领域 “手的动作灵活协调”中提出各年龄段幼儿对“画、折、剪”等不同发展目标。她们觉得这些技能的使用不应该通过机械强化训练,而是应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的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发展幼儿手部动作,尤其是手部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发展。因此我们通过研讨后决定在美工区创设“操作区”。

1、什么是“操作区”,顾名思义,就是以培养幼儿操作能力为主的区域,旨在锻炼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发展幼儿指尖抓握、握力、手指灵活性、手眼协调能力等。当然幼儿手部小肌肉精细动作的发展不仅仅在美工区得到锻炼,它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中任何一个环节:书写、午餐、游戏等;尤其是区域活动:比如小班的生活区:穿珠、穿鞋带、用小勺舀东西、拿捏物品、拿勺子、筷子吃东西、建构区、图书区、美工区等等,这些游戏活动发展了幼儿手部精细动作,锻炼了幼儿手眼协调能力,这些自我服务技能都可以在“操作区”得到发展。      

2、针对美工区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设置专门的操作区,投放剪刀、纸、彩泥等材料,帮助幼儿有针对性地锻炼手部小肌肉的剪、贴、折、捏等技能。

小班的“操作区”综合在美工区的一些活动中:平时教师通过谈话活动带幼儿认识剪刀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安全注意点,结合儿歌使用剪刀,加深幼儿印象,找到使用剪刀的感觉,在美工区选择相应的内容开展活动:比如《下雨啦》,提供彩纸和剪刀,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先剪一段段短的“小雨点”跳舞跳到雨伞上,然后增加难度剪长点的线条来表示又急又大的“暴雨”……;比如“好吃的面条”,在前期幼儿已经会用手撕“面条”之后新增剪刀,教师在观察中引导幼儿尝试用剪刀剪一些面条,并通过和手撕的“面条”对比,让幼儿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结合故事情节选择活动内容:《狮子爸爸》的头发,出来可以用手撕的方法来创作,还可以启发幼儿用剪刀来剪……通过一系列使用剪刀等工具的活动开展,打好幼儿使用工具的基础。

3、中大班的“操作区”更像是一个半成品加工区,先从剪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再慢慢提高要求,比如能双手配合翻转纸片剪、剪圆滑的线条、较复杂的图画等;还可以服务于其他区域:比如为益智区制作七巧板、剪拼图;为角色区制作食物、用不同材质的材料剪各种形状、大小的图形来丰富美工区的材料……这样的体验区活动既能发展幼儿使用剪刀等工具的水平,还能使幼儿在体验区中找到自己操作的意义,又不失趣味性。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带着这些疑惑再次仔细研读《指南》展开研讨活动:艺术领域中表现与创造目标1,对三个年龄段有不同的目标预设,教育建议“提供丰富的便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

幼儿所有的“自主”性都是要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开展。因此在“操作区”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投放、设计手工内容:比如泥工活动,幼儿掌握了搓、压、团等基础技能,通过反复操作、教师指导、同伴引导等方式慢慢掌握不同的组合创作,进而激发创作欲望从而创造出不同形态的作品;比如纸工:小班提供各种各样的纸,吸引幼儿兴趣,可以撕,随意折,锻炼幼儿手眼协调能力,通过最初的随意玩纸到有目的地对称折,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幼儿折纸技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位之后的折纸活动打好基础;比如中大班的折纸活动,首先通过图示指导,引导幼儿看懂图示并会使用最基本的对折(正方形、三角形)、双三角、正反折等方法来创作;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易到难设计活动内容,把基础打扎实了,幼儿在折纸活动中会看图示、会运用这些基本技能来进行创新、创作、才会丰富自己表现手法,从而提高自己在美术创作中综合使用这些技能的水平。

四、调整与反思,创设有效的“操作区”。

教师在操作区该如何支持幼儿的学习呢?有的老师认为操作区不需要成人的干预,幼儿只需要按照操作要求活动,教师观察。但是任何一个活动的开展都是有始有终,尤其是一些新知识、新材料的使用,教师一定要做好观察、引导。操作区活动的开展也不例外,做好以下几点,就能更好地支持幼儿学习。

1、对于新材料、新内容的投入,教师可以先观察幼儿对新材料的自我探索,发现问题后教师可以集体介绍或小组讨论,帮助幼儿了解如何使用,并激发他们对材料的兴趣。同时教师引导幼儿表述自己在新材料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讨论解决方案,提供纸笔等让幼儿记录可行的解决方案,然后再次尝试、反思、调整……直至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新工具的投放,要让幼儿学会正确的使用方法:比如小班幼儿刚接触剪刀,教师可以用儿歌、动画等有趣的方式指导幼儿正确使用并掌握剪切技巧,促进促进多种小肌肉动作技能发展。

2、观察幼儿游戏兴趣和掌握程度,及时更新材料,及时更换幼儿已掌握使用的材料,让幼儿在持续不断的操作中保持对操作区的吸引力。这需要教师对幼儿的游戏活动敏锐观察,观察幼儿在活动中和游戏材料、工具的互动,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反思,是否投放的这些东西符合幼儿年龄、符合幼儿现阶段发展需要;组织幼儿讨论,在活动中还需要哪些材料,需要哪些帮助,尊重幼儿,以幼儿需要为主进行相应调整。

3、教师要尊重班内幼儿个体发展差异性,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相应投放难易不等的工具、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提供不同的材料、工具,支持引导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让他们在操作中都能获得成功感。

4、教师在观察中要善于发现幼儿的进步,及时鼓励并认可幼儿,写好观察记录;用多种方式支持幼儿的学习。当幼儿无法独立完成操作时她会有挫败感会寻求帮助,此时教师不要直接介入,而是应在观察整个过程,了解幼儿困难后给予关键性的“突破点”助推幼儿的继续学习。

5、重视区域活动结束后的交流与分享,帮助幼儿整理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和幼儿一起探讨解决方法,提升幼儿操作经验。在交流与分享环节需要教师做好聆听者、引导者,解决问题时切忌“一言堂”以教师意愿为主,把主动商讨的话语权交给幼儿,教师做最后的梳理、总结。

通过一阶段实行,我们发现幼儿在剪贴、折、捏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变,同时我们结合家长工作,结合美工区活动的“操作区”,发展了幼儿小肌肉和感知能力、认知能力。

目前,对于“操作区”的研究我们还只是针对美工区这一个区域,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将把操作区延伸到其他区域,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从理论学习到材料投放再到教师的支持策略,精心创设操作区,以满足不通幼儿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3—6岁儿童发展指南》、《纲要》、《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