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4-03-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要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艺术形式来源于人类生活,美术作为另外一种直接反映现实需要的艺术形式,与生活具有密切联系。本文意在通过探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观照下的幼儿园美术教育,以“生活教育”理念为基点,使“生活教育”理念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有效融合,形成教育合力,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关键词:生活教育、生活化、美术教育
正文: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的理论是他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包含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研究仍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活教育”理念与幼儿美术教育的关系
“生活教育”就是将生活作为教育的来源、手段和核心。《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由此可见,生活是离我们最近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是美术教育回归幼儿生活的动因,教师创设开放、包容的环境,通过生活经历的融入,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之美,通过积极主动地观察、探索,促使幼儿对生活产生热爱之情。
二、“生活教育”理念观照下的幼儿园美术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要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艺术是人类原始文化和人类一切有关美术活动的创造之源,美术创作活动是对人类生活文化及创造精神的艺术再现。如何使“生活教育”与美术教育合力,形成1+1>2的效果呢?我们以“生活教育”理念为基点,探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观照下的幼儿园美术教育。
(一)美术教育生活化
美术作为一种反映现实的艺术形式,与生活具有密切联系。《指南》中提到:“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自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美术教育生活化具备形象性与生活性的特点,幼儿更容易接受。因此,我们要基于幼儿需要,从内容、材料和方法等方面着手,在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环境中挖掘幼儿身边美好的“人、事、物”资源,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其审美情感、审美表现等全面发展。
1.教育内容生活化,激发幼儿创作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来选择教育活动内容。生活经验是支撑幼儿创作的灵感源泉,生活中处处蕴含艺术之美,美术中处处显现生活之态。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艺术之美,为作品的个性化表现打下基础。为了顺利实现美术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我们要顺应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兴趣,挖掘美术资源:花草树木、日月星空、名胜古迹;生活中人、事、物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状态……这些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都能成为熏陶幼儿艺术感知、艺术创造的源泉,远比在书本上、或是教师空洞的语言介绍要生动、真实、有趣的多,也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都能成为幼儿艺术感知、艺术创造的内容。在选择教育内容时,我们应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适宜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让幼儿走出教室、走进室外,用五官和肢体充分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趣。如:春季幼儿园里满墙粉嫩的蔷薇花、山坡上红艳艳的风车房、五彩斑斓的滑滑梯、绿意盎然的小树、五颜六色的小花,这些风景在幼儿眼中都是美的享受、艺术创作的灵感。既培养了幼儿发现美、观察美能力,又提高了幼儿富有个性化的想象、创造。
2.美术材料生活化,丰富幼儿艺术表现
幼儿美术创作的材料不能局限于画纸、颜料上,因为材料是支持幼儿巩固习得的美术经验、自主创作、提升想象创造能力的重要部分。丰富的工具、材料可以吸引幼儿创作,激发幼儿多元化的表现。而生活化的美术材料与幼儿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形象性、熟悉性、丰富性的特点,相比其他的材料资源,也比较容易获取。可以是树叶、树枝、石块、沙子、瓜果、果壳等自然物,也可以是瓶子、罐子、包装盒、纸板、布头、毛线等废旧物。选择生活化的材料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安全性、二是适宜性、三是可变性。如秋季的美工区,幼儿幼儿利用收集来的稻草制作稻草娃娃、利用剥下来的桔皮进行想象添画、利用收集来的瓜子、花生等果壳进行创意拼贴……这些生活化的材料是幼儿熟知的、感兴趣的,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与亲切感,能激发幼儿对美术创作的热情,能使幼儿在与生活化的材料积极互动中形成真实、有益的审美情趣。
3.活动形式生活化,提升幼儿美术素养
美术活动形式生活化,可以促进有效的师幼互动,使传统美术活动的“一板一眼”变得生动活泼。《指南》提出“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在幼儿园,美术活动形式除了室内集体教学、区域活动,还可以带幼儿走进户外,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和幼儿一起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等描述美的感受,激发幼儿独一无二的创作表现。如户外写生,让幼儿寻找、发现幼儿园的美景: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让幼儿感受户外游戏活动的热闹场面,引导用画笔把这些生动、真实的场景用画笔表现出来,透过画笔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教师要走出书本,充分挖掘身边资源,活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中的“社会即学校”观点,整合社区、家长资源实施美术教育。比如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收集相关的材料、图片等素材,为美术活动的开展做好欣赏准备;建议家长利用周末带幼儿参观、旅游开阔眼见、拓展经验。通过亲身感受名胜古迹、园林风景带来的视觉冲击,激发幼儿乐于表达、积极表现的兴趣,为后续的美术创作打下扎实基础。
(二)教、学、做合一,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念的基本观点之一,他主张“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有效的美术活动,应注重幼儿对美的感受与欣赏,这不是教师单纯的灌输式教授所能达到的有效状态。教师在活动组织中必须以幼儿为本,在充分了解幼儿经验水平、个体差异地前提下,支持、引导、鼓励幼儿自主、自发的表现创造。既要“教”的适度,又要能激发幼儿在“学中做、做中学”的兴趣,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由此可见,教学活动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独角戏”,要注重“教学做”合一,了解和尊重幼儿,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凸显幼儿主体性地位,充分挖掘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在教师适当的“教学”点拨下,学会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促进艺术表现能力的发展。
如大班美术活动《一起玩形状游戏》,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如何在形状上借形想象”,通过示范观察形状、寻找眼睛、想象添画等方式步骤,引发幼儿想象创作,体现教师在活动组织中的“做中教”。在幼儿操作时,启发幼儿思考:“转动形状”观察,是不是有不同的惊喜呢?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转动形状、想象添画,使思想与行动结合,体现“做中学”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活动使“教、学、做”合一,最后呈现的作品创意无限、极具个性。
三、结束语
总之,在“生活教育理念”观照下的幼儿园美术教育研究中,我们要以儿童为本,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前提,基于幼儿需要开展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教师要搭建平台、提供机会,顺应幼儿、重视过程,丰富幼儿情感体验、支持幼儿富有个性的表达,促进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