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4-03-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源于《指南》最美的邂逅
江苏省宜兴市徐舍镇中心幼儿园 左梓杰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由教育部制定的指导教师科学育儿的手册。《指南》的存在,对教师有着启迪性和指导性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作为新教师,从接触《指南》一直到运用《指南》的过程,以及基于课程游戏化,在教育工作中根据《指南》组织游戏的一些行为与方法,也表现了《指南》对于新教师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教师;学习;运用;作用
《指南》像一盏灯,点亮了幼教人心中的梦,《指南》像一张帆,指引着幼教人向前走去,《指南》又像孩子们的“使用说明书”,总会让我在身陷囹圄之后从中找寻到答案。许多家长与教师,为了让孩子有着成人的想法和行为,总是固定化的以成人的角度来观察和指导孩子。喜欢强行用灌输式的方法,希望幼儿可以机械化的接受来自自己的指令,而教导出来的是一个个抑制思想,只会接受指令的“小大人”。《指南》的存在,从心理上,指导教师做一个尊重幼儿、理解幼儿的人;在行为上,指导教师弯下腰,和孩子平等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使用《指南》前,我认为教师是想把孩子变成一个具有成年人思想的“成人”。使用《指南》后,我认为教师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大小孩”,在孩子成长的角度上,思考需要得到的教育支持与帮助,给予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一、专业学习,初始《指南》
记忆深刻的2012年,当时的我刚刚步入师范学院的大门。同年,教育部颁发了《指南》,其实对于我来说印象不是很深刻。前三年的学习主要对于《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随着教育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初识《指南》应该是在2016年,一方面是即将接触幼儿,要去幼儿园进行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是需要准备考试,作为学生的角度来说不管是理论还是试讲说课,都需要《指南》和《纲要》的支撑。而对于幼儿经验几乎为零的我来说,《指南》和《纲要》只是多了两本需要背诵的教材,未曾有多关注。随着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听了老师的话也去看了《指南》。那个时候的我,对于《指南》还是懵懵懂懂,只是能熟读和背诵。
直至2016年,去幼儿园实习,真正的让我第一次领悟到了理论联系实践,实践依靠理论,只有站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也只有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才能解读幼儿的行为,聆听孩子朴实纯真的语言,感受孩子那天马行空的想法,细细想来,当时的我真的很懵懂。
二、知行合一,重温《指南》
通过观察与调查,我发现以前许多的家长和老师都“站在高处看幼儿”。认为孩子还小,没有自己的想法,而对于幼儿充满好奇的提问时,又觉得不耐烦。好奇心是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存在也是幼儿探索世界的第一步。错误的教育观,对幼儿成长所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形容的。现在的教育中,我感觉到比较注重幼儿的“兴趣”,也就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当一个幼儿的好奇心被扼杀,当他感受到身边许多的不耐烦与敷衍,孩子们哪还会有自己的兴趣呢?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呢?所以,通过不断学习和领悟《指南》,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
1.尊重幼儿,树立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还未发展成熟,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成长,与幼儿平等交流。以幼儿为主,转变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妨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在主题“我喜欢的动物”中,孩子们在谈话中有的说喜欢小兔,有的说喜欢小鸟,……,还有一个小朋友说:“我喜欢蚯蚓,我刚才入园时就看见了一条蚯蚓,长长的,还会扭来扭去。”随即用身体做起来动作,其他的孩子也纷纷说到自己在哪里看到过蚯蚓,一时间,孩子们对蚯蚓提出了很多问题。最近连续下雨,外面的蚯蚓有点多,既然孩子如此感兴趣,立足幼儿,我应该顺应孩子的想法,立即提出问题:“孩子们,那等一会我们就到外面去找一找蚯蚓吧,那找蚯蚓要带什么工具啊?”孩子们四处寻找适合的工具,在探讨、交流、合作中走进了大自然,孩子们那满载而归、洋溢微笑的表情围绕在我的身边,那时那景依稀在我眼前,那是最美的笑容。
2.平等交流,做孩子心中的孩子王
避免“站在高处看幼儿”,最简单的就是请你弯下腰,和孩子进行交流。简单的动作,拉近的是成人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我认为,想要做好幼儿教育,首先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孩子,只有孩子才会懂得孩子的内心。曾经在教学中就遇到过困惑,纠结于为什么许多孩子画的画都差不多,区别不大,而我班的孩子区别很大,你让他们画大树,他们有的画的还不错,有的则画出了“三角树”,有的画出了“小山坡”,有的画出了细长细长的线条……,千姿百态,乍一看,啥都不像。通过研读《指南》,我领悟到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不过花期不同,对于画画则不能用“好不好”“像不像”来评价,而是应该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评价更不能用“是不是”“对不对”这些笼统的语言,而是应该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学习品质等等,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当然,幼儿孩子们逻辑思维的不成熟,教师在和孩子互相商量的同时,也要把握幼儿成长的方向,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孩子的方法让他们感知,感悟。
3.终身学习,做幼儿成长的引导者
只有和孩子们长时间生活在一起的人才知道,这些小家伙是有多难“糊弄”。孩子的思维总是千奇百怪、天马行空,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是充满好奇的,所以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当然,他们也不是一个很好的“演员”,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表现在上课和游戏中,孩子们是不会给任何人面子的,当他感觉到老师呈现出来的知识他们不感兴趣的话,他们会出现许许多多老师不希望看到的动作和行为。那作为一个老师,想要成为孩子心中的“奥特曼”,只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并且不断了解幼儿,从幼儿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指南》时刻提醒我,不断学习,每每我都会用《指南》来解读孩子的故事,解读户外野战区,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以及困惑提供低结构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