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教师精进法则》读后感 余云
有幸阅读了《教师精进法则》,“精进”是脚踏实地,用心解决学科和学生问题。不马虎,不随意,带着思考去教学,而不是盲目跟风。我们这个时代不缺教书匠,缺的是灵魂的引领者。人工智能再厉害,也不能取代人脑,因为人脑会主动思考,有共情的能力。教师的精进之路,不是一场孤独的苦修,而是一次与自我、与学生、与教育的深度对话。
有这么一句话令我感触颇深:“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特殊作用。反思何尝不是教师精进的法则呢?在遗憾中反思收获最大。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有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对教学之中“缺失”之处进行认真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反思,找出形成的原因,探究解决的策略,才能形成教学经验。课堂上,由于时间和人数限制,我往往无法全面地认识自己的课堂。因此,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录制自己的课堂,对自己的教学把控、教学行为进行观看反思,以第三者的角度,对照自己的课前目标和实际教学效果,来评价自己的课堂。
我们时常感到课堂时间紧,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反思即知,这种情况可能是我们的教学行为失当造成的。怎样避免重复提问?怎样避免重复学生的回答?怎样做到精讲?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刻反思、深入探究。再比如,我们经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答非所问,针对这种现象,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分析,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提问内容的设计、提问对象的确定、提问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师的引导策略等方面进行全面地、理性地反思。主动捕捉典型的教学问题,用心感悟、用心反思,反思才有深度。
教师的精进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递者,更要成为生命的启迪者。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在诉说着这样一个真理:教师的成长,最终是为了让学生飞得更高,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