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堂乐歌的育人价值探索
作者:陈阳阳 日期:
2024-06-29 点击:
次
宜兴市城西小学 陈阳阳
说起新学堂乐歌,不得不提到它的历史。学堂乐歌本来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唱歌文化,一般是指学堂里开设的音乐课,或者是为学堂歌唱而创编的歌曲,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最开始是归国的留学生们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改用民间小调创新曲调的一种形式。
由于学堂乐歌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曲调填以新词而编成的,所以由编写者自己作曲的数量非常的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他们也算是在学堂乐歌兴起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的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家。学堂乐歌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进程,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我们熟知的《送别》就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
说到《新学堂歌》,不得不提的就是谷建芬老师。她在晚年的时候,用深深的情感,为孩子们创编出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儿歌系列。这其中主要是以唐诗为主,再结合汉乐府、三国时期、明清时代的作品,经过加工与旋律的创作编配,迄今为止已经有50首优秀的作品。这些歌曲既易于孩子们学唱,又让他们在唱歌的同时学习到知识,培养了乐感,备受孩子们的喜爱。其中有不少歌曲已经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中广为传唱。
中国的儿童歌曲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史。它的创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蹒跚起步到茁壮成长、发展壮大的过程,它的发展历史折射了中国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事实证明,凡是能够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体现儿童精气神,反映儿童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富有童心、童真、童趣的儿童歌曲,都会受到少年儿童的欢迎。
2022版新课标紧紧围绕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育人宗旨,弘扬中国传统美育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的音乐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还要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的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觉得新学堂乐歌的地位就更加的突显。
新学堂乐歌里的题材大部分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古诗词,能够被大家熟知的古诗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这些古诗词是诗人们的生活经验,通过简短的话语诉说着很多重要的道理,每每在诵读时,学生不一定能够立刻体会其中的深意。但经过作曲家们的谱曲之后,赋予了古诗词新的生命与活力,让原本沉闷的死记硬背变成了轻松愉悦地吟唱,音乐使每个字都有了音调,学生在记忆旋律的同时也记住了旋律下的诗句,即便孩子们没有了解诗文的含义,但通过音乐的感受,了解了诗文应有的情绪,为今后学习诗歌做好了铺垫,打下了基础。
新学堂乐歌是学科融合最直接的产物。它将音乐与语文、历史、社会等学科融合在一起,通过学科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当学生们不好好吃饭时,与其苦口婆心的说教,不如在教室放一首《悯农》来的真实;当学生不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时,我们一起唱一首《明日歌》,引导学生珍惜求学时光;当学生与家人出现矛盾时,我们可以唱一首《游子吟》,让学生了解母亲的辛苦不易......
当下一些音乐人也在为新学堂乐歌的谱写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贾轶男为了让女儿理解诗中韵味,专门为汉乐府《江南》谱曲,没想到这首歌被广为传唱,听过这首歌的人都从优美的旋律中感受到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江南美景。清朝诗人袁枚的《苔》告诉人们,再渺小的生命,只要有理想、有信念,依旧能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发挥自己学科的优势,用音乐的力量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借用古人的智慧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做有道德情操的人,做温暖有爱的人,做关心国家的人。新学堂乐歌也不拘泥于古诗词,近代的好诗好文,积极向上的童谣都可以作为创作的素材与对向。
希望通过新学堂乐歌这一形式,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明确人生方向,做自信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