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我心中的师德
作者:陈阳阳 日期:
2022-11-22 点击:
次
师德是什么呢?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我并不能准确定义什么是温暖的师德实践者,但我想,如果学生毕业多年之后,记住的是老师的微笑,记住的是老师关爱的眼神,记住的是老师的温暖鼓励,那么,这位老师就是一位成功的温暖的师德实践者。
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遇到的令人头疼的学生不少,在与他们的“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我也在做一个温暖的师德实践者的道路上慢慢探索。我发现,教育有一个心理误区:教师往往会因为“我这都是为了你们好”的心理而忽视了方法,当对方是一个孩子或一群孩子的时候,为了达到“为了你们好”这个目的,就需要采取更合适的方式,“你们应该怎么做”太简单粗暴,“你们如果这么做,会很好”,这就是用爱与尊重来温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给予的温暖,也就是学生学到的,教书育人,并行不悖。
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天然地把老师当成一种权威,而老师也应该给予孩子爱与尊重。面对学生的疏忽、失误和过错,教师要用专业的态度、技巧去善意地提醒,温和地指正,让学生有一种积极地改变。
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时,暴躁、怒吼、失控拍桌,这些我都有过。但我渐渐发现,从长远来说,这样的方法会渐渐失去效果,你吼任你吼,他们自巍然不动。就像治水一样,堵不如疏,“我很担心你”的倾诉,比起“我很生气”的抱怨,还有“你真不自觉真不乖”的斥责,更能唤起孩子的自省。
去年我教的班级里有一个小黄同学,长得壮壮的,精力充沛。班主任向我反映,要注意一下小黄,他脾气比较暴躁,经常打同学。在随后的接触中,我发现他确实比较多动,力气也比较大,常会不由自主地拍打同学或者踢同学。但我发现,小黄同学是吃软不吃硬的典型,当我严厉呵斥他时,他只会梗着脖子,犟犟地看着我,就像一只生气又委屈的斗牛。小黄有着充沛的精力无法发泄,力气又大,因此很容易发脾气,发脾气一动手又是一场同学纠纷,但我发现,他其实非常渴望老师的认可,非常积极地想帮老师做事情。于是,当我用理解善意的方式疏导他时,他慢慢有了变化。我认命他为音乐课代表,负责帮我搬电子琴;指定他去拿音乐书;推荐他帮老师们送东西。这些活动让他充沛的精力有了去处,又让他得到了想要的认可,他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因此脾气也变得好起来了。我对他说:“如果同学们做了让你生气的事,控制住自己,实在控制不住可以暂时去拍拍桌子,拍拍墙壁,等平静下来就来把事情经过告诉我。如果别的同学有错,那我们就让他诚恳地对你道歉;如果你们都有错,那就要互相道歉,认识自己的错误。”慢慢地,小黄改掉了打人的坏习惯,积极帮老师做事,不再是以前的“捣蛋鬼”了。每当在路上看到我,他都会热情洋溢地笑着对我说:“陈老师好!”老师们为他添饭、添菜时,他每次都会真诚地道谢。
当我们老师能做到温情、善意、敏感、理解、尊重、呵护、体谅、专业和自省时,学生们一定会对我们发自内心的敬爱,我们的爱一定能让学生看见,并长久地在学生的眼中、心中留存。
赫尔巴特告诫我们;“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克鲁斯卡娅说过:“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无不是播撒爱的种子的天使。很多孩子出现纪律问题,背后都别有隐情。教师有多头疼的问题,也许孩子就有多缺少爱与陪伴。
让我们做一个温暖的师德实践者,与爱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