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给社会的各行各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也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而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纷纷开展的在线教学,在疫情结束之后,该何去何从,未来教育何以变革,从尚俊杰教授的《未来教育重塑研究》一书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答案。
本书开篇从技术对社会的变革谈到技术对教育的变革,从多媒体资源、可汗学院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MOOC 课程等实例出发,探讨信息技术对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的支持;从技术对教师角色的影响,进而论证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作者在第二章里阐述了两个问题,一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二是“互联网+”促教育流程再造。
我认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还在路上。现在就k12而言,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还没有普及。我身边很多学校2010年教室里普及了白板,但至今还仅仅起到幕布的作用。三通两平台建设了近10年,但是疫情期间被束之高阁,发挥不出用武之地。对于主动求知的人来说,运用好信息技术确实是如虎添翼。可是对于被动学习的孩子,技术还真的对他们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他们做作业不再用自己的大脑了,他们的思维弱化了,作业质量高了,真实水平低了。有报道说,在外留学生出了车祸死去后,他的教授依然如期的收到作业和上课打卡。代交作业、代上课、代打卡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一条龙服务。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多少学生能把它真正的用在学业上呢?我的一位朋友是地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的领导,孩子上高中,硬件设备一应俱全。也报了网课。可孩子不领情啊!自己孩子的表现严重的打击了对信息技术改变教育的信心。
如何才能让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呢。教育流程再造是一个很好的思路。现在我们的改革多数是在研究教师如何教,改教师的思想,改教师的理念,改教师的行为。殊不知,即使教师改的天花乱坠,学生态度不变,又会起多大的作用呢?作者提出的“到底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课程?”很值得深思。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实现?核心素养如何落实?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否需要教育流程的再造?如果一个孩子在某门学科上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一定会去找最好的老师,听最好的课程。如果80%以上的孩子都有这种精神,那真正的个性化学习将会实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将被颠覆。
“互联网+”教育需要有一种需求思维,学生有了需求,我们的资源和技术才会发挥出其威力。作者通过对互联网推动其他行业变革的思考,提出本书的核心观点:信息技术重塑教育结构,再造教育流程。通过“四问”(过去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现在的情况和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未来应该怎么做?) 让读者跳出约定俗成的规范和规定,思考教育流程是否可以优化和再造,并从教师角色再造、学习方式再造、课程教学再造、组织管理再造这几个方面来探究学校管理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教师角色再造,作者从效率和质量、角色分工、人工智能对教师的影响以及教师角色再造的未来路径来谈信息技术再造教师角色。认为信息技术提升教师能力,关键在于提升工作效率,并提出了“先提升工作效率,然后再谈提升教育质量”的观点。提升效率是一线教师迫在眉睫的需求,可谓是说到一线教师们的心坎里去了。
作者提出了教师角色再造的未来路径:由“全才”变为“专才”,由“教学者”变为“辅导者”,由“教练”变为“导师”,让教师角色呈现多元化、专业化和泛在化的趋势,让教师从专注“教书”回归到“育人”。同时作者也提出了教师角色再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师要树立合作意识,对技术的发展抱有开放心态,强化转型意识。同时学校也要具备变革意识,推动教师角色再造,注重教师情感情绪变化。这些观点不仅针对的是教师角色再造的未来路径,同时也为现在的教师发展指引了方向。
课程教学再造。对于学校来说,除了教师,课程是学校教学的另一核心,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障。在本书中,作者重点探讨了在线课程可能对学校课程组织、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从资源、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探讨了“互联网+”如何推动课程教学革命。例如“互联网+”能够拓展课程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互联网+”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可以通过混合式教学推动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同时提出了有趣的“二中理论”,用以解释在线课程或许能实现教育领域的破坏式创新。
在阐述了教育流程再造的几个方面之后,作者提出了对未来教育的畅想。总结了未来教育的三层境界:基础设施建设、学习方式变革、教育流程再造。同时探讨了可能遇到的深层困难:技术的非显著性、创新的艰难性、观念的牢固性以及教育的复杂性。当然作者没有只停留在提出挑战和困难,在最后一章重点探讨了未来教育发展的策略。提出首先要转变观念,结合技术时代的背景,重新思考教育中的各个因素;其次要注重教育研究,把教育研究作为发力点;最后再次强调了学习科学在教育深层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读完《未来教育重塑研究》,真的能够让人感受到这本书“有理有据有观点,有趣有用有意义”。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今天令我们期盼、迷恋、担忧甚至恐惧的技术,大部分终将会成为过去的技术,成为我们习惯使用的技术,我们需要在技术的基础上,重新思考整个教育。
(宜兴市东坡实验小学 嵇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