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器乐教学中生命场元素的理解与实践
摘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对器乐教学学习的作用阐述如下:器乐教学学习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对音乐的兴趣在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作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器乐教学需牢牢把握器乐学习的规律,紧紧围绕保护学生“生命场”这一宗旨实施教学。那么在现代小学教育中如何加强小学器乐教学中生命场,让更多的乐器进入“生命场”,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关键词:器乐教学;教学实践;生命场
引言
器乐教学就是通过课堂学习,使用器乐让学生表达他们对音乐的看法和感受,并能够有效地使用器乐来创造更美丽的旋律。利用小学器乐教学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音乐技能,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大部分学生器乐学习更多的是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发挥乐器教学“生命场”,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自身的音乐细胞。
一、小学器乐教学的生命场分析
(一)器乐教学的概念
器乐教学是指根据学习者当前身体和精神发育的特点,学习器乐教学的基本知识,首先掌握基本性能技能,并利用所获得的工具在理论音乐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再学习,学习器乐使学习者能够学会欣赏美感,并通过器乐教学创造美感。课堂上使用乐器教学是指在音乐班教授器乐教学。乐器本身是一种工具,通过使用这种工具,它能够有效地表达快乐、愤怒、悲伤,甚至超越语言,因此,器乐的学习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以注意到,器乐是人类使用音乐表达内心感受的特殊方式。在小学器乐学习中,器乐教学的学习不仅需要依靠学生对器乐教学表演的兴趣,而且还需要根据学习者的身体和精神发展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以掌握某种程度的音乐表现。这种音乐取决于学习计划,即表演技巧,以实现使用器乐表现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二)器乐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器乐教学不同于其他音乐教学形式,如声乐和舞蹈。虽然他们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好奇心、创造力,但他们所展现的影响却完全不同。例如,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将对学生的内在条件有更高的要求,如音准以及嗓音,而学生音乐质量的发展主要反映在歌唱中。器乐教学则差别较大,乐器教学主要反映在音色和技巧等,所有这些都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将被限制他们的声音条件。这将导致相对较少的学生参与,而不是绝大多数有良好声音条件的学生。乐器教学不受其条件的影响,只要有乐器,掌握简单的技巧,就可以演奏乐器。因此,乐器在整个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器乐教学“生命场”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场,场无处不在,它填补了空白,而没有占据空间。作为高等智慧的人类,具有的是人体生命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克剑提出“教育需要的东西可以在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上理解,即知识的转让、开启智慧、启蒙或滋润生活”。“生命”证明生命是一种完美的和自然的追求,这里的“生命”也与“生命场”的含义有着相同的理解。在器乐教学中的“生命场”,指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育,其基本目的是“育人”而不是“造物”,侧重于个人发展,并强调特征的发展;这是一种人文教育,充分发展学生的“发展潜力”;它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状况,倡导成功的经验;它是一种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器乐教学的“生命场”唤醒学生在器乐教学中的“自发”,并使学生学习音乐成为一种自动行为。教师必须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探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上的乐器教学,用耳朵倾听、用眼观看、用手演奏、用心感受,感受器乐生命的流淌,提升学生器乐学习素养。
二、器乐教学中贯彻生命场元素的策略
(一)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的器乐教学教学模式一般以教师课堂教学为基础,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这种音乐教学不仅降低了学生在乐器学习方面的积极主动行动,而且也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热情,从而阻碍了器乐教学的顺利发展。因此,在器乐教学的情况下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是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方法,也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学生使用不同类型的器乐教学来建立兴趣团体,开展教育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他们希望自由学习的器乐类型,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提高。学校应丰富基于乐器的音乐教学模式,并通过分析不同学段的爱好和特点,采用丰富音乐教室教学的环境音乐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该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相互合作和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能力。
(二)竖笛教学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丰富想象力、创造力
小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处于紧张的阶段,也是学习器乐的最佳时间。器乐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这早已得到证明。音乐本身需要创新,要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竖笛演奏实践活动中,学生将获得更多地锻炼机会,如即兴创作、设计表演等。在器乐的演奏中,必须高度集中,不仅音符,而且手指和音乐元素,如力量、速度、节奏等等,都要注意。演奏时,必须同时动你的手、嘴、眼睛和耳朵,直到学生的记忆功能不断提高,发展和实践这些能力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三)运用竖笛教学增强学生音乐表现力
音乐是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演奏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表现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内心的感受,竖笛的学习也为学生提供这种可能性。演奏音乐的表现可以分为音乐理解和表演技巧的表现。起初,学生只为了完成演奏而演奏。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渐感到音乐的表现不仅是技术上的,还需要全面的表现。这种内部表演,器乐演奏就是用乐器唱歌,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音乐表达方式。通过深刻理解,身体表现和学生技术已经达到了更好的组合,表现将更为很有趣,音乐将更有意义。在课堂上,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以便进行音乐和音乐表演方面的培训。练习结束后,学生的音乐表现将显著提高。
三、如何构建器乐中的“生命场”——以竖笛教学《无锡景》为例
(一)教学内容的解读
音乐教学更加重视音乐器乐的“生命场”部分。从新课程的标准来看,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培养对人类、自然和所有美好事物的爱。为了发展对生活、渴望和追求更美好未来的积极和乐观态度。竖笛曲《无锡景》节奏舒缓,旋律优美,反映了江南水乡的音乐特点,歌曲的歌词也赞颂了对江南无锡的喜爱。
因此,作为生活在江南水乡地区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江南当地的音乐风格。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具体特点,并在其文化含义中深入挖掘。这也是教师需要注意的地方,从“会演奏”到“演奏好”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只有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投入感情,感受到“生命场”的存在,他们自身就会体会到美,也才会把“美”带给听众。《无锡景》作为一首传颂悠久的歌曲,教师必须把重点放在文化特点和情感实质的背景上,使用诸如竖笛这样的乐器来教学表演、伴奏,充分发挥民族音乐的特质。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学习吹奏一首乐曲的时候,我会要求学生首先唱会歌谱、再练单音指法,每一乐句吹奏过关之后,最后再合起来练习,始终要吹一首像一首。课程标准规定使用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体验和理解他们所学内容的音乐和情感特点。在《无锡景》地学奏过程中,通过竖笛进行二声部创编伴奏的方式,使学生尝试感受音乐风格,熟练掌握切分、前十六、后十六
、八分音符
等正确吹奏方式。
其次,是高音的练习。《无锡景》这首乐曲高音较多,对学生的气息是有一定要求的,我会先代入歌词教唱难点乐句,使学生明晰“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感受音乐旋律的线条感,接下来单独练习高音吹奏,对指法跨度较大的音进行单独练习,听上去光滑不刺耳。掌握后从高音do开始吹奏。例:do-re-mi-fa-fa-sol练习,再至等高音小节熟练掌握。
最后,鼓励学生编创,在这一环节,表演的形式笔者让学生自主选择,每个学生对自己所擅长的小乐器是最为了解的。比如,一些学生使用碰铃、三角铁等伴奏乐器再次创造了一种立场;一些学生用自创的“小乐器”进行伴奏(水杯装不同容量的水模仿音高、用米粒制作的沙锤等等);有的学生还创造情境感,营造诗人站在河岸上唱歌,教师配合指挥,部分学生演奏竖笛、朗诵,教师和学生合作体验乐趣。
如果一首乐曲要全班掌握并且熟练吹奏,至少要4-5节课,《无锡景》在吹奏上、练习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教师的范奏也是很重要的,笔者在教学前会对乐曲进行反复练习,对于难点会先寻找并总结解决的办法,旨在提高课堂效率。但对于学生,不在乎练习时间的长短,更重要的是熟练掌握乐曲中的难点以及演奏乐曲的完整性。
笔者认为,通过竖笛器乐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现技能,而且可以加深音准概念。学生喜欢学习,这更适合完成这一课程的教育目标,以进一步扩大音乐表现,创造态度,并使学生能够体验在学习期间合作的乐趣。第二,在正确使用竖笛乐器也为学生提供了理解音乐感受和理解音乐模式的渠道。关于音乐课程的内容,通过密切的认知,学生们的声音和观看视频已成为一种巨大的三维体验。这些内容充分动员了学生的共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和感知力。
四、如何在其他课型中体现器乐教学中的“生命场”——以综合教学《男儿当自强》为例
器乐教学不仅体现在纯器乐教学课堂,在不同课型当中也有器乐教学所构建的“生命场”所在。笔者就以本学期开展的音乐综合课《男儿当自强》为例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教学内容的解读
《男儿当自强》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整首歌曲极具气势,让人热血沸腾。在制定教学思路时,笔者将课题设定为“音乐综合课”,通过歌曲地学唱以及器乐的加入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激发孩子们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因此在器乐的选择上要符合作品的精神以及文化背景。
笔者对本堂课的一个理想与有效的预设,是学生能够体验中国乐器的音色特点,用雄健有力的声音与力度唱好歌曲,在后期的创编环节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启发,最终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与创新能力。
(二)教学环节器乐的加入
歌曲《男儿当自强》由古曲《将军令》改编而来,充满民族气概,因此在课堂伊始,笔者选择聆听、观看民乐合奏版本的《将军令》视频作为导入,让学生感受旋律的情绪走向并熟悉作品中出现的乐器以及体验民乐合奏的效果,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笔者加入了民乐合奏《将军令》中所用到的器乐:抄锣(体现将军升军帐时候的庄重威严)、大鼓(展现将军战斗时候激烈紧张的形象)作为学生课堂体验环节,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首先肯定是听觉第一个进入,为学生创造课堂的氛围与情境感,其次是动觉切入,让学生能够体会乐器的音响效果,有助于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了解,最后是视觉上的辅助,在一个直观的“看”演奏视频、看“现场乐器“之后,辅助学生对所学作品的情绪理解。当然,课堂器乐的选择,也必须是有效与符合学生身心、年龄发展特点的。比如,在最初的教学环节中,笔者加入了打击乐器“铝板琴”,这是一件带有音高的乐器,且对演奏有较高的要求,在试上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较难掌握,因此在笔者在之后的教学中将这件乐器删除,降低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难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笔者在最开始教授这一部分时,通过大量地乐理解读、演奏方法教授让学生去练习这两件器乐,但在进行合奏的时候,笔者发现,孩子们地演奏没有“灵魂”,只是一味的、机械化的完成老师所教授的内容,比如,在教授大鼓节奏时,无论孩子练习几遍,笔者都会为他们“喊节奏”,减弱了学生对于音响本身的听觉效果,看似学生在体验,但背后还是教师在主导。因此,在课后与学生交流时,有部分学生反应,对于器乐演奏这一环节并没有展现过多的兴趣,没有选上表演器乐的学生甚至感到枯燥。
在歌曲的教唱环节,笔者选择用欣赏原版演唱作为导入,《男儿当自强》是一首“徵”调式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因此,笔者在教授时候,选择了以感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减少了西洋音乐音乐教学方式的次数,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民族五声调式的特点与具有中国韵味歌曲特有的美感,从而学生可以带着民族自豪感去演唱歌曲。
在最后的创编环节,笔者加入了广东乐器——高胡,《男儿当自强》主角黄飞鸿就是广东佛山人,高胡的加入使歌曲的走向更为“地域”特色化,其次高胡音色高亢、明亮,将民族力量与课堂推到了最高点。
反思以上几点,笔者在往后对本课的执教中,让学生自主练习并体会器乐的音色特点,演奏力度等等,将课堂的主动性与自主性交由学生,在课堂上要有“瞻前顾后” 的能力,不能只走流程。孩子们通过一定的练习、对比以及摸索,总结出了适合与歌曲合作的器乐演奏的方式方法,比如,抄锣在演奏时候要注意力度,不可过强,展现的是将军不怒自威的形象;大鼓在演奏时,鼓槌与鼓面接触有弹性。在课堂的最后,笔者还加入高胡进行演奏,在学习、认识高胡的基础上,再一次提起学生学习兴趣,从本堂课总结,笔者认为,在课堂上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助探究、互相评价的习惯,这也是其他课型中器乐教学“生命场”地体现。
总结
一堂课的主体永远是学生,笔者认为座位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眼里有“人”,在课堂上充分融入到学生中去,而不是耳朵“听不见”歌声、眼里“看不见”学生,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只有教师的观念进行转变,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学生气息,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的环境中的,学生不能作为老师的道具,我们要发挥音乐学科育人的特色,切实的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
发挥学生学习器乐生命场元素,并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充满“儿童感”的音乐课堂,这是音乐教师的目标,音乐教学,教知识、教方法,教的也是爱与乐观。教师可以使用音乐器乐表演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地倾听习惯,以科学和有趣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但在器乐教学时,面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要有不一样的教法与学法,但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孩子自身对于器乐的兴趣爱好与学习动力,它充分反映了生命场的要素在乐器教学中的重要性。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器乐所带来的乐趣,体会在器乐学习中身心与技能的成长,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身学习的生命场,作为在一线进行教育工作的我们还需要努力工作,不断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颜艺萍. 让儿童用乐器快乐地表演音乐——以《水乡歌儿多》教学案例为例[J]. 当代家庭教育, 2019, 000(015):P.122-122.
[2] 张金皊. 探析音乐课中创编环节打击乐器有效使用[J]. 北方音乐, 2017(9).
[3] 高旭平. 民族乐器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D]. 鲁东大学, 2018.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构建生命场的小学器乐教学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编号XC-b/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