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 王语昕
摘要:新民乐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更使我国的音乐作品得到创新,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找到了新的改革方向,并且对弘扬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民乐教育;重要性
引言
当今,“弘扬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树立文化自信、创建文化强国逐渐成为新时代青少年追寻的目标。教育部门更是将音乐纳入考试范围,使音乐这门课程不再被归类为副课。其中,发展得最为突出的当属民族乐器。本文将主要对民乐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相关分析。
一、当今民乐发展的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是历史悠久的优秀音乐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民族音乐也在不断地根据我国的发展需求而进步,伴随这一现象,出现了“新民乐”这一名词。中国传统音乐大多以各个地区的特色文化为基调,以抒情内容为主,极大程度地体现出各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并将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新民乐则大量地运用欢快明朗的节奏将中国音乐和其他地区的音乐进行合理的结合。在乐器使用上,新民乐大胆地将传统民族乐器与电子乐器相融合,使其音乐更具现代性。在表演服装上,不似传统服饰的单调,而是结合了当今舞台上的灯光和道具,使其演奏更加的立体逼真。新民乐的产生将我国的五声调式进行了突破,在五声中大胆地加入多种现代因素,使其更具时代性,产生了独奏、重奏、协奏甚至交响乐等多种形式的表演方式。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保存其初衷的情况下不断优化才能使事物永远保持活力,新民乐的产生便能证明这一观点。现如今,新民乐的运用只局限于少部分学校,其运用范围大多也仅仅局限于本科教学,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仍采用最原始的教育模式,导致民乐很难对新时代的学生群体有吸引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族文化的传扬。在这一现象下,将民族音乐融入时代背景,创造出时代性与民族性相融合的新民乐并将其融入学校的基础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民乐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更使我国的音乐作品得到创新,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找到了新的改革方向,并且对弘扬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民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乐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青年教师应结合当今教育发展趋势,更自然地将民乐融入课堂,开展多样民乐课后活动,使学生可以更直观深入地体会教材中的民乐魅力,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器乐教学逐渐深入学生课堂并且被列入课程标准成为日常课程的一部分。民乐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本民族的音乐,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乐曲的视频欣赏、背景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历史,而不再是拘泥于课本上的文字介绍,学生甚至可以得出自己的见解,从小建立一定的美学素养。在民乐教育中,还有小型的乐队排练活动。学生在排练中不仅可以增强团队协作意识,还可以互相讨论技艺,取长补短。学习民族乐器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弹奏技能,还可以通过聆听不同的乐器发现我国民族乐器在音色上的变化和特点,从而形成一种音乐体系,增强音乐欣赏能力,了解到各种乐器的弹奏特点及其音色特质。除此之外,在当今的音乐课程中,教师的教学大多数都只局限于常规单一的教学内容,许多教师对民族乐器的了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民乐融入日常的音乐教育,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查缺补漏,提升自己。因此,这不仅是对学生思维的扩展,更是促使教师不断进步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换言之,在如今这种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时代,民乐作为国乐应该如何平衡自己,在取其精华的过程中而又不丧失自我,成为一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更应该将民乐的学习融入音乐启蒙中,将民族文化根植于青少年的血液,形成坚定且具有一定民族自信的文化信仰。例如,排练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能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更加直接地体会民族传统文化。学生排练《金蛇狂舞》,不仅可以提高技巧、感受到民族管弦乐的魅力,还可以在演奏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江南人民在节日时赛龙舟的热闹氛围;《达勃河随想曲》则仿佛将我们带到了山谷间的达勃河畔,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民族音乐往往源于生活,因此在欣赏时总会使人产生共鸣和身临其境之感。综上所述,民乐在音乐教育中,不仅是对学生的培养和提高,更是贯通教师终身学习的最佳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对音乐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有极高要求,这同时督促了教师不断学习完善教学方式,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现如今,民族乐器的学习氛围愈发浓厚,重视民乐教育的学校也在日渐增多,民乐对当今音乐教育百利而无一害。因此,我们应从多个方面着手让民乐真正意义上融入音乐教育。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民族音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极其重要,将民族音乐的历史性和民族性融入我国的音乐教育中,对弘扬民族文化和响应教育改革的号召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可以在教育中将民族音乐根植于年轻的学生群体,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5,(Z1):4.
[2]燕国材.素质教育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